徐訏情爱小说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angfeng0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訏作为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家,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而情爱小说则构成了他创作的主流。徐訏通过爱情来关照人生,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本文旨在通过对徐訏情爱小说的梳理,考察其情爱小说的主题、流变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章首先从横向上探讨了徐訏情爱小说的主题意蕴。徐訏在文本中对情爱的独特思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爱与时空的关系。徐訏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现代的爱情观,认为爱情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人间没有永恒不变的爱情,也没有超越时空的爱情。这是对传统忠贞不渝爱情观的反思,徐訏以其特有的深邃触及到了爱情无常、易变、非理性的本质,在同时代作家中对爱情思考的深刻性几乎没有人能够企及。二是爱与性的关系。徐訏注重从审美的角度来描绘爱情,他的情爱小说总是写得很唯美,强调“谐和”的爱情,认为爱情描写要取得谐和就应该有个“界限”,因此他很少涉及赤裸裸的性爱,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三是爱与宗教的关系。徐訏对爱的思索最终都落实到了宗教上,他认为“爱”就是个体以自己的方式侍奉他们所信所望或所爱,这就使他的“爱”包含了某种宗教成分,而正是这种带有宗教情感的爱使他超越了世俗之爱的极限,“爱”化为生命中永恒的东西,生命也由此获得了超越。其次,从纵向上分析了徐訏情爱小说的演变轨迹。从三十年代初开始写情爱小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是徐訏创作的成名期,他执著于对理想爱情的探寻,企求摸索出一条通向永恒爱情和永久婚姻的道路,这一阶段奠定了其情爱小说的浪漫主义基调: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9年这一阶段,徐訏的情爱小说创作无论从情爱观念还是创作方法来说都是处于过渡时期,创作上彷徨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在表现理想主义的同时,夹入了感伤、空虚、绝望的悲观主义色彩;从1950年到1980年逝世,香港三十年是徐訏创作的成熟期,徐訏创作了大量的情爱小说,情爱观念和创作技巧逐渐走向成熟,作品中的理想色彩已大为减弱,理想主义和悲观主义交织并日益趋向悲观主义。 文章的最后对徐訏的情爱小说进行了历史定位,试图揭示其情爱小说貌“俗”实“雅”的本质,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少数几个能真正超越“雅俗”、“中外”、传统与现代问题的作家之一。徐訏在艺术领域的诸多成功探索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他文献
本论文研究了双核磺化酞菁钴(bi-CoPc)在非水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亚砜(DMSO)、水溶液及混合溶液中的光谱和电化学行为。通过可见光谱法研究了bi-CoPc在水溶液中的聚集机
面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运作现状,资本市场的会计监管问题便成为当前理论界与实务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研究这一问题,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运作及其有效监管体系的设计具有理
媒体在中国军队形象跨文化传播中影响甚大,国外受众对我军形象的认知主要通过本国传媒实现。西方媒体运用设置议程、选定报道框架、强化刻板印象等方式,以"中国军事威胁论"和
为解决骨肿瘤微波热疗时传统电子传感器在微波场环境中无法工作、探针刺入骨膜部位时易折断以及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本文采用光纤光栅测温原理设计了一种测温传感器,该传感系统
<正>电视节目作为大众传媒之一,与其他传媒有许多共性①,在中国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资源整合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被视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实现媒体
自1993年奥普开始研制生产并销售第一台浴霸以来,我国的浴霸行业从九十年代末进入发展期,1998年后浴霸市场高速增长,2000年~2001年真正形成市场规模,尤其是2000年,全国浴霸企
用复合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水解方法制备葡萄籽多肽,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酶解pH值对脱脂葡萄籽蛋白水解度的影响。在基于单因素试验的
本文首先构建了反映经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的指标体系,对经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水平进行评价。然后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OLS、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等方法,对经济
知识教育之“沦为”“知识授受”、“知识灌输”,其根源与其说在于人们对知识的重视,毋宁说在于人们对知识的误解,在于人们对个人知识的忽视。从教育中的知识本身入手,分析学生个
传统视觉将三维景物映射成二维图像,因损失了深度信息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三维客观世界,所以三维视觉的研究与应用备受重视。三维计算机视觉以图像形式获取和处理信息,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