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文学奖作家”之称,又被誉为“置座于文坛顶峰的大师”——井上靖,其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力作《孔子》,从《论语》入手,超越二千五百年的时空,把人类文明史的结晶化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希望之书”,使过去、现在、未来在这里交汇。作者通过二十年的酝酿、准备,以小说家的眼光,化身蔫薑这一虚构人物,回顾孔子在战乱的春秋年代里的活动,与历史人物展开了亲切的对话。作者从现代社会角度阐述《论语》,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见解融入作品当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塑造出了作者心中那个有血有肉的孔子形象。作者说,“我要写的是二十一世纪解释《论语》的书”。然而,目前为止的研究多集中于作者的西域小说,对《孔子》的研究稍显不足,而着眼于井上靖论语解释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本论文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作者对孔子原型形象的继承和超越。在分析时,着重于从作者自己的论语解释入手,并分析作者为何这样解释,是为了突出怎样的孔子形象。因此,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入手,先介绍原型理论的产生过程和基本定义,接着阐述这个理论的发展以及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最后论述原型理论和文学的关系,引出下文所要分析的内容。第二章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探讨井上靖在作品《孔子》当中所描绘的孔子形象和孔子原型的关系。根据作者在创作时主要依据的参考文献,首先从《论语》和《史记》这两部典籍出发分析中国最初形成的孔子原型是什么样的,接着分析日本历史上所形成的孔子原型。最后汇聚到第三小节,即作者在继承前两小节孔子原型形象的基础上,又通过新的论语解释塑造出了自己心中超越原型的独特的孔子形象。在这里会将井上靖的论语解释和中日两国前人的解释书进行比较,从不同之中得出结论。然而,作者心中这个独特的孔子形象并不是凭空捏造的,通过第三章的分析与探讨,就会发现这与作者的生活和经历息息相关。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不仅能够更一步了解这个作家,还能了解在作者创作的那个时代中日两国友好往来的点点滴滴。孔子是世界的。我们需要重新以世界性的眼光来审视他国对中国历史人物的定义。这不仅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意义,还能促使人们对中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