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专业发展是二十世纪教师教育的主要导向,构建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目的就是为寻求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为促进区域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支撑。本研究从协同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和学习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建立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型作为行动框架,通过创建混合式学习场、应用型研究场和协同化教学实践场,在多场协同的学习支持作用下,促进了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协同发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梳理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起源、范畴和发展趋势,总结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核心内容,并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研究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从本质上属于实践共同体、专业共同体,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角度,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共同体的目标愿景;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应从社会互动、技术和认知维度出发;综合多学科研究理论,讨论了互动的本质特征,城乡互动作为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2.以协同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将学习机制和互动机制作为支持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的两大支撑力量。研究者提出,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互动机制是基于符号和角色的多方互动,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学习机制是基于设计的体验式学习,两种机制之间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两种机制在培养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过程中综合加以应用,促进了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稳定、有效的运行。3.通过文献分析,研究认为认知维度、社会维度和技术维度是研究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三个主要维度。在研究中经过多轮次的专家咨询,在三个维度的基础上确定了构成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九大要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想模型,分析了模型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的建立为构建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提供了一个行动框架。4.研究认为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供恰当的外部支持。本研究根据模型的构成要素,开发包括信息化教学方法网络课程、设计应用型课题研究平台、开发专题网站支持协同化教学实践在内的多场协同支持系统,并将多场协同支持系统应用于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过程中,检验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型的有效性。5.本研究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过程的社会互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从行动者自身属性和关系网络两个方面对行动者所处的社会位置和社会角色进行了分析。研究者与城乡中小学教师在一致的研究范式下形成了深入的互动关系;骨干教师在维系和发展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起到引领作用;农村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承担起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在两地三校构成的LSP社会群体中,农村教师在社会网络的信息控制中更多地承担了中间人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