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传播中的“亲和力”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科学命题,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并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的战略部署。近年来,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一种最流行、最为普遍的媒介。网络传播凭借其互动性、海量性、开放性、超链接等亲和力特点,成为十分重要的宣传手段,是加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网络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载体。但是网络受众的复杂性及网络的盲目、无序,又对新形势下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网络传播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提高其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只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就能适应互联网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本身的规律,在虚拟空间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使之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本文以网络传播的亲和力特征为切入点,试图创新网络传播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原则和具体路径方法,增强其宣传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实现社会广泛认同。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导论,对该选题的学术背景、社会意义、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第二章是组织传播的亲和力及其网络传播特征。以组织传播的“亲和力”为切入点,揭示网络传播的“亲和力”特征,突显网络传播在现代大众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化发展趋势。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对传播理念、传播途径、传播受众的变化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传播的必然性。从中国网民的基本特征、需求特征、个性特征分析入手,以期通过对网络传播对象的研究,为后续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原则和对策奠定基础。第四章是网络传播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亲和力”建设的基本原则及对策。通过对网络传播的主体、对象、及其现状的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亲和力”建设的基本原则,并从“社会亲和力”系统建设、“文化亲和力”内容表达、“方法亲和力”技术对策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在本文的结束语中,着重强调了本选题研究的基本结论和有待完善的方面,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
其他文献
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代表的被中国法律认定为中国法人、实则具有外资背景的公司,天然具有寻求国际化解决争议的现实需要,将不具有涉外因素的争议提请境外机构进行仲裁。中国法院在
外交保护是国际法上一项传统而重要的制度。外交保护是国籍国保护本国公民和法人在海外正当利益的最高级别手段,也是最后的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外交保护制度。2006年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就诠释了这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公民和法人不断走出国门的同时,非法侵害我国海外公民和法人正当利益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虽然我国重视保护海外公民和法人的正当利益,但是,我国对外交保
在我国,私募证券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但是同时因其法律地位的缺位和对其监管措施的不到位,使得“私募基金”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新的主要阵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