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工饲料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SSR标记分析及pkg1基因的表达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asdfg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在人类生产生活及文化历史上均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家蚕是寡食性昆虫,桑叶是其天然饲料,栽桑才能养蚕,这制约了蚕桑业的发展。用人工饲料养蚕是蚕业史上的一项重要的技术革新,是今后我国养蚕业发展的方向。但目前我国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尚未达到实用化的要求,现行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较差是制约该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适应性成为研究的重点。前人已从生理学和遗传学等方面对家蚕食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家蚕食性相关的分子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与家蚕摄食性相关的“食性基因”尚未获得。本研究以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差异明显的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利用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技术对家蚕食性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了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1(c G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gene 1,pkg1)在人工饲料摄食性不同的家蚕品种(品系)中的表达特征,采用药物激活PKG的方法对pkg1基因进行功能验证,以期探明PKG与家蚕食性的关系。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以广食性家蚕品种中广04和低食性家蚕品种鲁七、菁松A高食性品系和低食性品系、菁松B高食性品系和低食性品系3对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存在很大差异的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利用152对SSR分子标记引物对供试家蚕品种(品系)进行SSR-PCR扩增,共筛选出18个多态性SSR特异标记,主要位于第3、7、9、10、12、13、14、16、17、19、20和21号染色体上。20号染色体上的SSR标记最多,为3条,且多由高食性家蚕品种(品系)扩增出来,说明促进家蚕摄食人工饲料的基因可能位于20号染色体上,并且S2009为高食性家蚕品种(品系)的特异性引物,这进一步说明促进家蚕摄食的基因很可能位于20号染色体的S2009标记附近。S1902也多为高食性家蚕品种(品系)的特异引物,说明在19号染色体的S1902位点附近也有可能存在与食性相关的基因。S0911和S1603多为低食性家蚕品种(品系)的特异引物,说明抑制家蚕摄食的基因有可能位于9号染色体的S0911和16号染色体的S1603位点附近。由此推测,家蚕食性相关性状可能受多基因控制,属于数量性状。并且不同家蚕品种(品系)的摄食性基因可能存在一定差别,食性的遗传模式也将不同。2.以广食性家蚕品种中广04、菁松A和菁松B高食性家蚕品系及菁松A和菁松B低食性家蚕品系的3龄起蚕头部为材料,检测摄食性不同的家蚕品种(品系)中pkg1基因的表达特征。pkg1在高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低食性品种(品系)。pkg1基因在5龄96 h家蚕的组织表达特异性测定表明,该基因在家蚕头部、中肠、脂肪体、马氏管及丝腺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脂肪体中的表达量最高,马氏管次之,在头部和中肠中的表达量最低。3.对广食性家蚕品种中广04、低食性家蚕品种鲁七、菁松A高食性和低食性家蚕品系4龄起蚕进行饥饿处理,均会导致pkg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分别用桑叶、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和忌避剂(樟脑)对这4种家蚕品种(品系)进行气味刺激,然后检测家蚕头部pkg1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桑叶、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和忌避剂的气味刺激对pkg1基因在不同品种(品系)中的表达影响不同,桑叶气味刺激能使高食性和低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的pkg1表达差异减小;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刺激引起低食性品种(品系)pkg1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使高、低食性家蚕之间的pkg1表达差异增大;樟脑对不同品种(品系)pkg1基因的表达影响较小。本试验结果说明,pkg1可能与家蚕的食性有密切关系,可能具有促进家蚕摄食人工饲料的功能,其具体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给4龄起蚕44 h的菁松B高食性家蚕幼虫添食不同浓度的8-Br-c GMP,结果显示,随着8-Br-c GMP浓度的增加,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显著降低。给5龄起蚕24 h的优食一号家蚕幼虫注射不同浓度的8-Br-c GMP溶液,结果表明,当注射浓度为500μM、1000μM和5000μM时,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随着注射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变差,并且当注射浓度为5000μM时,家蚕出现中毒现象,在注射48 h后恢复正常。给5龄起蚕24 h的优食一号家蚕幼虫注射不同浓度的c GMP溶液,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并无显著变化。因此,pkg1基因与家蚕食性相关的功能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从提高绵羊对粗纤维的利用率进而提高绵羊的生产性能出发,来探讨绵羊日粮中硫的适宜添加形式与水平。试验采用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内蒙古半细毛羊羯羊6只,采用完全随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对于动物发育生长、生殖泌乳以及免疫功能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必须与靶器官上的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 GHR)结合后再由介导
促卵泡激素由α和β亚基组成,激素的生物活性、免疫活性均由β亚基所决定。研究表明,畜牧生产中FSHβ基因已成为衡量动物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之一,且该基因亦是调控原麝繁殖与泌
miRNA是一类非编码的小RNA分子,平均21个核苷酸大小,通过抑制mRNA翻译或直接降解mRNA,来调节基因的表达。据报道,miRNA在基因转录后调控卵巢发育,在卵泡发育、黄体成熟过程中发挥
家蚕茧脱胶后可以获得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高分子蛋白纤维—丝素。这种丝素纤维可溶解在高浓度的中性盐如氯化钙和乙醇水溶液三元系统中,经过透析脱盐处理后可获得水溶性的再生液态丝素。改变蚕丝脱胶和丝素溶解的条件就可以制成分子量范围分布不同的丝素肽混合物(10~200 kDa)。当将这种再生液态丝素迅速引入到能与水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或丙酮中,丝素蛋白因快速失水、变性而引起其结构β化,就生成乳白色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是一类被广泛研究和关注的脂肪酸。PUFAs主要包括ω-6和ω-3 PUFAs两种类型,ω-6PUFAs对人体意义不大,其过量的摄入反而会危害人体健康。而ω-3PUFAs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