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侧重于对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小说中的“恶母”形象进行研究。绪论部分,简要阐述选题来源及论文的研究对象,梳理评述学界对女性文学中“恶母”形象的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主体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中华民族的“母性崇拜”情结,梳理古代文学对慈母的书写及现当代作家对无私奉献的崇高母性的歌颂和强化,阐述母亲的社会人格是如何在男权话语的支配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塑造后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并被内化为传统女性的自我价值规范,从而建构起“母亲神话”。第二章通过梳理张爱玲、萧红笔下的“恶母”形象和丑陋母性,分析现代女性文学对神圣母性的质疑和消解。采用文本细读分析法,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作家小说中的“恶母”形象分为粗俗的母亲、控制欲母亲、“放荡”的母亲、残忍的母亲、窥视欲母亲五种类型,分别予以解析。着重运用文艺学、美学、比较文学、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不同女作家笔下“恶母”形象的共性特征,探究造成母亲性格之“恶”的社会历史缘由、文化制约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机制。第三章结合具体作家作品,阐述新时期女作家对母亲进行集体审丑,“母性崇拜”耸立之塔轰然坍塌的原因,考察母亲形象的塑造与时代话语、社会文化思潮的关联。第四章主要阐述“恶母”形象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及性别内涵,通过对新时期女作家笔下的“恶母”形象与古代“恶母”形象、现当代男作家的“恶母”书写的比较,探究两性叙事文本中“恶”的不同,阐述“恶母”形象所折射的女性主义思想及这种反母性书写的女性文学意义、文学史意义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