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的传达——关联理论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an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拟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的传达,认为古典诗词英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在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选择所依据的是最佳关联.译文是根据源语作者的意图和对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的估计来取舍的.所谓"诗言志",历代诗人通常不会将自己的感受明示给读者,他们往往利用各种手段,旨在借助意象来勾勒一定的意境,往往不在言内之意,而重在言外之意味,此言外之意,或曰"志",即交际者的意图.由此可见,要传达诗人之"志",就必须要将原文意境忠实传达出来.意境的塑造往往要通过修辞,意象和风格这三种途径来完成.恰当的修辞可以增强诗文美感,使其更具表现力;优美的意象可以激发读者想象,引起他们的共鸣;而诗人的风格乃是原作中包含的社会生活映象的一部分,是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受,因此,只有成功再现了原文修辞,意象和风格的译文,才能笱得上是好的译文.关联理论是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1986年提出来的,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而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因此二者有着很好的兼容性,而且关联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近高角.Gutt(1991)认为,辖制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成功的译文就是原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体的要求在认知环境相关的方面与源文相似.根据翻译关联论,译者应首先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对源语作者的交际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进行理想化的语境假设,然后进行语码选择.在翻译古典诗词时,如果估计源语所传达的意图或意境在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能得以理解,译者应有尽有尽力采取直接翻译,将内容和方式表达出来,而将隐说的意图留给读者去推敲.因为根据最佳关联,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采用隐说而非相应的显说,他一定期待听者能从隐说中得到一些从显说中所不能获得的语境效果,以抵消处理隐说比处理显说多付出的努力,从而隐说的话语因能提供一系列的语境效果或曰弱含意而具有诗境,激发读者的想象.在保证了交际效果的基础上,译者还应尽可能使译文在意美、音美、形美方面向源语趋同.通过对不同版本译文的对比,作者发现阳能成功传达原诗意境的译文是与原诗最佳关联的译文.因此,古典诗词中意境的传达过程就是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其他文献
误差分析是研究者在探索学习者过渡语如何向目标语发展的过程中最早应用的方法之一.因为误差被当作是语言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自然现象.换言之,无论学习者如何尽力完善其过
日语中的连用修饰语被称为"句法论的垃圾筐",其内容杂而多,组成成分的本质也各不相同,不对连用修饰语进行整理,就无法正确把握日语的句法构造.因此,研究连用修饰语是十分有意
作为二战后最负盛名的美国作家之一,诺曼·梅勒非常关注个人和形成个人的生活方式.他发表于1948年的第一部小说《裸者与死者》中对人及社会中的决定性因素进行深入地分析使它
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课堂教学被看成一个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甚少.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大量研
英语听力一直是中国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的呼力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广大英语教师一直都在努力探索一条能显著提高学习者听力水平的有效途径.该文提出了自主学习听
该论文试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美国"赛博朋克"科学小说的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在美国,最早涉猎科学小说可算是爱伦·坡.但严格地说,爱伦·坡以及稍后的菲茨-詹姆斯·奥布赖恩(
一词多义现象属于语义学范畴,在语言中很普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宽泛的来说,具有两个或者两说以上义项的词都可被称为多义词.词汇如何变化或扩展其意义,同一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