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胃癌的发生模式:正常胃黏膜-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増生-胃癌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延缓、阻断或逆转慢性胃炎向胃癌转化的疾病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社会价值。目前,对于延缓、阻断或逆转慢性胃炎炎癌转变过程,尚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中医药在该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未形成规范统一的临床诊疗标准,不利于临床辨证论治及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开展。本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的发生模式:正常胃黏膜-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増生-胃癌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延缓、阻断或逆转慢性胃炎向胃癌转化的疾病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社会价值。目前,对于延缓、阻断或逆转慢性胃炎炎癌转变过程,尚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中医药在该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未形成规范统一的临床诊疗标准,不利于临床辨证论治及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开展。本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对慢性胃炎炎癌转变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与中医证候分布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总结出在这个动态、连续性变化过程中,常见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变化规律。通过四诊信息,建立病证结合的分期分阶段辨证体系,为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及疗效奠定基础。方法:本文包括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1.理论研究:撰写综述两篇,第一篇阐述慢性胃炎炎癌转变西医认识及相关现状,重点阐述疾病发生发展机制,防治及研究现状。第二篇慢性胃炎炎癌转变过程中不同阶段证候、证素研究现状,重点阐述慢性胃炎发生发展各阶段与中医病名的相关性,中医药研究进展。2.临床研究:本研究观察353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8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45例胃癌(同时包含2011年-2016年期间东直门医院住院部胃癌病例100例)病例,采用无监督数据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统计挖掘,应用主成分分析联合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前期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并总结出慢性胃炎炎癌转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的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结果:本研究得出CNAG的证候类型为6个,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虚湿困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CAG的证候类型为8个,依次为:脾虚湿困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瘀阻胃络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GC的证候类型为6个,依次为: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痰湿凝滞证、肝胃不和证、瘀阻胃络证、气血亏虚证。CNAG的病位证素为7个,为胃>脾>心>肝>大肠>小肠>肺;CAG病位证素为6个,为胃>脾>肝>大肠>小肠>心,;GC的病位证素为5个,为胃>脾>心>肝>胆;CNAG涉及的病性证素为11个,依次为:湿、气滞、阳虚、热、气虚、痰、阴虚、血虚、阳亢、食积、血瘀;CAG涉及的病性证素为10个,依次为:气滞、湿、热、气虚、痰、阳虚、血虚、阴虚、血瘀、阳亢;GC涉及的病性证素为11个,依次为:气滞、热、湿、阳虚、气虚、阴虚、血瘀、阳亢、痰、食积、血虚。结论:慢性胃炎炎癌转变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的证候分布存在差异,对比CNAG、CAG、GC证候类型可以得出,贯穿于三个阶段的证候类型为脾胃虚寒证和肝胃不和证。虚实夹杂贯穿三个病理阶段,CNAG阶段为“虚实夹杂,以实为主”,CAG阶段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GC阶段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病位以胃、脾、肝为主,涉及心、胆等其他脏腑,气滞、湿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其他文献
金莲花(Flos Trollii)为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症。其化学成分主要含黄酮类、酚酸类和生物碱类,但是目前金莲花的抗病毒有效成分的归属并不明确,这将影响金莲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而现在普遍认为,只有那些能够被人体吸收并进入血液的化学物质才有可能成为或衍生出有效成分。本课题拟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对金莲花提取物体内代谢情况进行研究并以血清药理学的
鹿瓜多肽注射液是哈尔滨誉衡药业的独家原研专利品种,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ck的骨骼与葫芦科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干燥成熟种子经分别提取后制成的灭菌水溶液。目前其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质量控制水平较低,制约了其扩大生产销售规模以及临床安全应用。本课题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纳升级高效液相色谱仪-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蛋白质分析系统(NanoLC-LT
目的静宁颗粒为临床经验方,治疗小儿多动症疗效显著。本课题通过测定毛蕊花糖苷、细叶远志皂苷、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六种成分的转移率并结合药效试验优选静宁颗粒的最佳工艺;确定最优工艺后并通过外翻肠囊模型确定静宁颗粒被吸收入肠的主要成分,并对这些成分进行了平衡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随后采用在体肠灌流模型探讨静宁颗粒中吸收入肠成分在不同pH环境、不同肠段和不同浓度的肠吸收
一、研究目的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其明显的优势,近年来中医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古代医家对“痹证”的研究对比,这些丰富的现代的临床观察研究是建立在确切的诊断基础上,有明确的实验室指标为诊断依据,有规范的临床疗效评价系统,对于指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近20年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药组成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常用药物及配伍规律,结合中医理
背景: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s)被广泛用于绝经后乳腺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已取代他莫昔芬成为临床一线用药。相比于他莫昔芬,AIs主要的优点是延长无病生存期(降低对侧乳腺癌的发病率)和较低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如血栓、子宫内膜癌等)。目前常用的为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其较常见的一种副反应为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骨关节症状(aromatase inhibitor-ass
蝉拟青霉是麦角菌科拟青霉属真菌,其寄生于蝉的若虫后形成的复合体即为我国传统中药蝉花,其味甘,入肺、肝二经,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临床应用广泛。因蝉拟青霉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不亚于天然蝉花,所以人工培养蝉拟青霉以代替天然蝉花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已有部分研究工作采用普通营养基质对蝉拟青霉进行固体培养或深层发酵,以获得蝉拟青霉子实体或菌丝体,鲜有将蝉拟青霉与中药进行配伍研究的报道。将蝉拟青霉作为发酵菌种
内源性药物由于其机体本身成分的存在及个体差异的影响,使得其生物等效性评价、生物利用度研究等体内行为评价研究面临诸多困难,探索适合于内源性药物体内行为预测研究的有效方法是临床安全用药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目的,本研究以内源性药物胆酸为研究对象,选用同位素标记胆酸作为胆酸的替代分析物,评估了基于药物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预测胆酸药代动力学行为差异这一方法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冠脉循环改变,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可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即造成心肌梗死。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缺血性心脏病是发达国家人口病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我国也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适合的心肌缺血模型的制备及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文献综述对女贞子的基原鉴别、性状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4个方面的研究现状,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AD、失眠)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女贞子及其有效成分基于上述3种疾病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上述参考文献中未见女贞子相关制备物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和有效物质基础方面的相关报道。目的:获得女贞子在不同病理模型下的最佳制备物药物形式,确定其有效物质基础;获得女贞子制备物药物的药学质量
经穴-脏腑相关是针灸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直是针灸领域关注的热点。其中经穴的效应性是指导针灸临床选穴治疗的理论依据,大量研究显示针灸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对脏腑起调节作用。而经穴的反映性有助于中医临床诊断,目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机体处于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及生理状态下针刺干预后经穴的反映情况,而研究病理状态下针刺干预后经穴反映情况的较少。其中穴区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