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方式不同于本科教育,教育目标及要求也不尽相同,由此,硕士毕业生的择业焦虑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也会不一样。本研究以硕士应届毕业生的择业焦虑为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在于调查当前硕士应届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择业焦虑水平以及影响择业焦虑的社会心理原因。通过本研究,为高校展开硕士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也为高等院校制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与教材体系的设置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以此促进硕士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文献法和访谈法为辅,对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过程分为预调查和正式研究两个阶段。预调查150名武汉市应届硕士毕业生,根据预调查统计结果及文献收集的信息汇编正式研究所采用的综合问卷,共包含六个分量表:(一)被试基本信息及择业观念调查问卷;(二)状态焦虑量表(S-AI);(三)理性认知调查问卷;(四)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原因调查问卷(VSAQ);(五)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六)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正式研究共发放850份问卷。研究结果:通过对武汉市八所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的择业焦虑水平、择业观念、择业焦虑原因以及人格、应对方式和理性认知这3方面的心理特质的量化研究发现:(一)硕士毕业生的择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常模,说明现在硕士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激烈,导致较高的择业焦虑现状。(二)该群体的择业观念或期待与前人研究的本科毕业生群体的择业观念之间有差异,具体表现在:(1)理想工作单位的选择中追求稳定性的成分比本科生更为强烈且普遍,排在前三位的理想工作单位为公务员、国企、学校,并且选择自行创业的概率趋向为零。(2)期望月薪也具有群体特色,52.3%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期望月薪是3000~5000元,18.6%期望月薪是5000~8000元,有7.3%的被试期望月薪为8000元以上,没有人选择期望月薪低于1500元。(三)本研究通过对众多客观因素与择业焦虑水平的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显著影响应届硕士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的个体客观因素有性别、专业、个人经济条件、期望月薪、首选就业地区以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这6个变量。(四)本研究对择业焦虑水平与个体的主观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显示: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就业竞争压力、情绪化、精神质和消极应对这6个因子与被试择业焦虑水平显著正相关;理性认知与担心就业前景与择业焦虑水平关联不大;内外倾向性与积极应对与择业焦虑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全职经验、工作落实、理性认知这4个因素与择业焦虑关联不显著。(五)本研究对被试的心理特质与择业焦虑水平进行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应对方式在精神质与焦虑水平之间的有部分中介效应,应该是起到调节变量的作用。该模型拟合效果良好,CMIN/DF值为3.081,CFI值为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