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gBr/GO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y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水和废气的随意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整体提升,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现在人们不再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希望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能得到改善。目前,科研学者们致力于寻找一种既能解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又不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的方法。而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在紫外或者可见光照射下能产生氧化还原能力进而净化污染物的高级氧化技术,因此它在环境治理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GO与AgBr的复合物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入半导体TiO2、WO3。并采用XRD、TEM、SEM、UV-DRS、IR等测试手段对光催化剂的形貌、结构以及其在可见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有:1)首先利用经典的Hummers方法合成了氧化石墨,然后通过超声的方法得到氧化石墨烯。并在超声的条件下依次加入AgNO3的水溶液和十六烷基溴化铵(CTAB)的氯仿溶液,搅拌得到Ag/AgBr/GO光催化剂。通过XRD、TEM、IR、UV-DRS等表征手段对光催化剂的结构、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AgBr能随机负载在氧化石墨烯的表面,在AgBr的表面还能发现见光分解产生的Ag粒子。以甲基橙染料为本实验目标污染物,在可见光照射的条件下考察其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发现Ag/AgBr/GO对甲基橙具有很强的光催化活性,在100 min内可以降解掉大约90%的甲基橙污染物。此外,还以4-氯苯酚(4-cp)为目标污染物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对4-氯苯酚的光催化活性很弱。为了能有效的降解4-cp,提出了下述的研究方法。2)在所制备的Ag/AgBr/GO的基础上引入半导体TiO2,得到Ag/AgBr/TiO2/GO复合光催化剂。运用XRD、TEM、SEM、UV-DR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并以4-cp为目标污染物对其光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g/AgBr/TiO2/GO对难降解污染物4-cp具有很强的光催化活性,并在可见光下对有无截止滤光片降解4-氯苯酚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对比试验发现在没有截止滤光片的条件下光催化效果会更好。通过对污染物的降解过程分析,对4-cp的降解途径提出了假设。并且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可能的光催化降解机理。3)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新型光催化剂AgBr/WO3/GO,旨在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通过TEM、SEM、XRD、UV-DRS等测试手段对AgBr/WO3/GO催化剂的结构、形貌特征进行了表征。并在可见光下以甲基橙为目标污染物对它的光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负载有GO的WO3/GO光催化剂和进一步负载AgBr的AgBr/WO3/GO光催化剂都要比单纯WO3的光催化活性更强,说明GO和AgBr的存在能有效的增强WO3的光催化活性。
其他文献
我国现已成为WTO正式成员,为国民经济发展承担主要基础原料供给的矿业开发企业又应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环境中免入我国传统矿业开发企业之误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
介绍了沥青面层施工中的纵向接缝和横向接缝,处理注意的要点及接缝处理的施工方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地图测绘技术有传统的人工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发展,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代数字化地
在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文化扶贫”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乡村由于基础设施、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文化扶贫”慢慢被“边缘化”。进
警察的职业道德是这一特殊职业群体履行职业准则、完成任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紧密警民关系的基础和保证,也是警察在日常工作中所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基层人民警察作
采用药对分组方法,通过对抑郁大鼠的一般状态、行为、海马组织NE、5-HT和5-HT1A表达的分析,采用药对分组方法研究开心散及其所包含的药对抗抑郁作用的差异,揭示开心散方中蕴
为有效利用西藏野生草莓资源,通过对西藏墨脱境内公路沿线的野生草莓资源进行考察和材料收集,阐述其分布特点,对其植物分类学性状进行观察记载、对比分析、分类和鉴定。结果表明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责主业,中央出台"减负"意见的核心目的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让教师更多地聚焦主责主业,为新时代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有了这一
老年性肺炎是指老年人由细菌、真菌、支原体、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性肺部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老年人抵抗力差,易感性高,故关注老年性肺炎尤为重要。老年期机体逐渐进入
随着供应链全球化的发展,供应风险日益成为采购运作领域管理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有关供应风险的不对称信息普遍存在,使得采购方在采购决策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