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V6/RUNX1阳性儿童急性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uxi0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ETV6/RUNX1阳性儿童急性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预后研究目的ETV6/RUNX1融合基因是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最常见的染色体易位,本研究拟探讨和验证该融合基因在中国汉族儿童B-ALL中的阳性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自2007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确诊,并经序贯治疗的B-ALL患儿予以入组研究。所有患儿均通过FISH和RT-PCR技术检测ETV6/RUNX1融合基因,最后综合临床信息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有723名B-ALL患儿入组本次研究。其中,ETV6/RUNX1阳性B-ALL患儿有151名,阳性率为20.89%(151/723)。在723名B-ALL患儿中,共有91名患儿复发,其中,ETV6/RUNX1阳性患儿复发的有10名,占复发患儿的10.99%(10/91),明显低于其在B-ALL中的总体阳性率20.89%(151/723)(P=0.0126),表明ETV6/RUNX1融合基因确与预后良好相关。同时,在ETV6/RUNX1阳性患儿中,除1名患儿是在诊断后65天复发外,其余9名患儿的复发时间均超过300天,最长的为1662天,平均907.3天(SD±524.1),而ETV6/RUNX1阴性患儿的复发时间,最短45天,最长为1996天,平均为634.01天(SD±470.17),尽管两组患儿的复发时间经统计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9),但是,在对复发时间的分布区域进行分析后发现,ETV6/RUNX1阳性患儿的复发期主要集中于临床化疗结束后,而阴性患儿的复发区域主要集中于维持治疗期,两者的复发时间段分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ETV6/RUNX1融合基因在中国汉族儿童B-ALL中的阳性率为20.89%(151/723),略低于欧美国家,但同样也是一个预示预后相对良好的生物学标志。第二部分ETV6基因对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白血病细胞的生长调控机制研究目的由t(12;21)(p13;q22)形成的ETV6/RUNX1融合基因是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最常见的染色体易位异常,且预后较好,却易于发生晚期复发。本研究拟探讨ETV6基因对该融合基因阳性白血病细胞的生长调控机制。方法构建ETV6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和ETV6慢病毒干扰载体(Sh RNA)分别用于转染人白血病细胞株REH,以观察转染前后REH细胞的生长曲线和细胞凋亡率,以及ETV6/RUN-X1融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差异。结果在对ETV6基因分别实施过表达和Sh RNA干扰后,REH细胞的生长速率均呈现下降趋势,而且Sh RNA干扰后的细胞生长速率下降更为显著。尽管,ETV6过表达后的REH细胞生长速率的下降幅度低于ETV6基因被干扰后,然而,ETV6过表达后的REH细胞凋亡率却增幅显著,由过表达前的1.5%增加到过表达后的5.7%,明显高于ETV6基因被干扰后的细胞凋亡率的增加幅度(由1.1%增高到1.9%);当ETV6基因过表达时,ETV6/RUNX1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基本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ETV6基因被干扰后,不仅ETV6基因的表达显著下降(P<0.0001),而且ETV6/RUNX1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P<0.001),这可能是由于针对ETV6基因设计的慢病毒干扰载体,也可能同时对ETV6/RUNX1融合基因中的ETV6部分也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从而影响了整个融合基因的表达。结论ETV6基因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以发挥其抗白血病的作用,而ETV6/RUNX1融合蛋白对于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应是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而非抑制其凋亡。第三部分GNAO1基因突变对ETV6/RUNX1阳性儿童急性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的影响研究第一节基于同卵孪生子共患ETV6/RUNX1阳性急性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全外显子测序筛选“二次打击”的突变基因研究目的对ETV6/RUNX1阳性的同卵孪生子B-ALL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发病前后的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以期筛选出与ETV6/RUNX1阳性儿童B-ALL发病有关的基因异常,即可能的“二次打击”具体事件。方法先将抽提的同卵孪生子患儿A和B的骨髓DNA样本予以片段化,随后采用人基因组基因表达序列探针-Sure Select XT Human All Exon 50M kit对待检测样本的全外显子序列进行捕获,之后运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Hi Seq2000(Illumina公司)对捕获的外显子序列进行测序,获得相当于人类基因组全外显子区域120倍覆盖度的序列,并将获得序列定位于相应的人类基因组序列。最后,经SAMtools、GATK等工具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参考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公布的序列信息(hg19),经比对后找出各自不同于参考序列的单核苷酸变异,如SNV、CNV和In Del等改变,并在基因组中定位以确定其所影响的蛋白编码或调控信息。同时,通过比对患儿A发病期和缓解期,以及患儿B发病前后的基因序列变化以筛选出可能与ETV6/RUNX1阳性B-ALL发病相关的异常基因突变。结果在患儿A和患儿B中,两者共有的突变基因仅有GNAO1-R209C符合致病基因的特征,且均为杂合子突变。其中,患儿A发病样本测序所获的GNAO1基因突变的reads ratio是50%(测序深度50,突变型测序深度25,25/50,50%),其时骨髓样本中ETV6/RUNX1阳性的白血病细胞比例为95%;而在患儿B,发病时测序所获的GNAO1基因突变的reads ratio是46.43%(测序深度56,突变型测序深度26,26/56,46.43%)。尤为重要的是,患儿B发病前2个月,其骨髓样本测得的GNAO1-R209C位点突变的reads ratio仅为0.35%,但在2个月后发病时,该reads ratio已达46.43%,而此时患儿的ETV6/RUNX1阳性细胞比例也由发病前的12.5%上升至96.2%。鉴于发病时患儿骨髓样本中的ETV6/RUNX1阳性白血病细胞占据95%以上,故可确认GNAO1基因突变发生于白血病细胞内。结论在这对共患ETV6/RUNX1阳性儿童B-ALL的同卵孪生子患儿中,GNAO1-R209C位点的突变与其白血病的发生应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并应是导致其白血病最终发生的“二次打击”事件。第二节ETV6基因对GNAO1基因的表达调控目的明确ETV6基因和GNAO1基因两者间是否存在相互的调控作用,从而有助于探讨GNAO1基因作为“二次打击”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的打击机制。方法构建ETV6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和ETV6慢病毒干扰载体(Sh RNA)分别用于转染人白血病细胞株REH,以观察转染前后GNAO1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ETV6基因过表达后相对于对照组,GNAO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针对ETV6基因实施的Sh RNA干扰后,GNAO1基因的表达却呈现上调。结论ETV6基因对GNAO1基因的转录表达有直接的调控作用;同时GNAO1基因可能对ETV6基因的抑癌作用存在补偿和协同机制。
其他文献
有关全媒体的研究近年成为国内新闻学界的热点,其中关注度最高的当属报业全媒体。本文拟总结近年来报业全媒体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和研究特点,并引介针对报业全媒体实践的反思
<正>大约20年前,我就开始接触《增广贤文》一书,至今仍经常诵读,以不断获取新的领悟。《增广贤文》属于训诫类蒙学读物,蕴藏着许多的人生大智慧,而这些智慧正是塑造品牌过程
道教内丹学的性命双修说的内部差异,通常被表述为: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北宗主张先性后命。关键问题是,这种差异是量的差异还是质的差异?从分析"内丹"和"全真"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正>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正在研发一种可获知司机心率和其它健康指标的高科技汽车座椅,从而提高行车安全。据介绍,安装在汽车座椅中的电势集成电路系统由英国普莱塞半导体公
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和强度预报一直是材料学的研究热点 ,因为这涉及到材料的组织设计问题。以往的研究对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有很多种说法 ,而且提出了大量的模型 ,但
<正> 唐代法典的总称。唐代建立全国政权后,曾以隋代的《开皇律》为蓝本,先后制订三部主要的法典。即:(1)《武德律》,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行。(2)《贞观律》,太宗贞观
研究了含环氧基团丙烯酸酯液体橡胶对环氧树脂三乙醇胺固化体系的增韧作用。结果表明,增韧环氧树脂体系是以橡胶粒子为分散相的两相结构,丙烯酸酯液体橡胶能显著地提高环氧树
文章介绍了数码喷墨印花的原理、特点以及喷墨印花的关键技术,并分析了喷墨印花的发展前景。随着电脑、网络,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用于纺织品印花,数码喷墨印花技术
本文针对学龄前阶段幼儿情绪起伏大、情绪表达能力欠佳、消极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问题,基于幼儿情绪社会化直接影响幼儿个性、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广西玉林市,在新课改实践中探究生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的精髓和灵魂是新课改理念,它是新课改理念贯彻落实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