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分家析产是传统中国家庭的代际更替模式,贯穿于整个帝国时代及民国初年,作为民间习惯存在而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民国二十年(1931年)《中华民国民法》继承编实施后,传统分家析产制度退出国家法领域,代之以近代法意义上的遗产继承。但由于传统分家习惯的长期存在,其在基层司法实践中依然发挥着作用。本文通过对民国江津县分家案司法档案的整理与研究,力图还原当时乡村社会分家承嗣与继承纠纷案的真实情况,并探究司法实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家析产是传统中国家庭的代际更替模式,贯穿于整个帝国时代及民国初年,作为民间习惯存在而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民国二十年(1931年)《中华民国民法》继承编实施后,传统分家析产制度退出国家法领域,代之以近代法意义上的遗产继承。但由于传统分家习惯的长期存在,其在基层司法实践中依然发挥着作用。本文通过对民国江津县分家案司法档案的整理与研究,力图还原当时乡村社会分家承嗣与继承纠纷案的真实情况,并探究司法实践中如何处理天理、国法、人情之间以及习惯法与成文法之间的关系。引言和三个主体部分的内容分别如下:引言,介绍相关基本问题。首先,对写作起源加以说明,在民国民法继承编实施后,传统中国分家析产制度虽退出国家法领域,但在司法实践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与近代继承法律发生冲突与融合,体现近代化过程中法律变革的特点。其次,介绍国内外对该领域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发现学界对民国继承法律在基层司法实践方面的研究较少。最后,笔者以学界尚未开发的基层司法档案(民国江津县分家案)为基础,对民国继承法的表达与实践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阐述了近代继承立法的发展过程。传统社会以分家习惯来处理遗产分析事宜,近代化过程中逐渐确立了遗产继承法律制度。《大清民律草案》首次明确使用“继承”概念,规定了遗嘱继承制度,是分家制淡出国家法领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继承制度向近代演进的帷幕;《民国民律草案》将继承概念统一使用,不再区分继承与承受,首次给予女儿继承权,促进了近代继承制度的发展演进;《中华民国民法》继承编采用西方继承法体例,实现了宗祧继承与财产继承的彻底分离,确立了遗嘱自由原则与男女平等原则,标志着近代继承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部分,介绍了民国江津县继承司法实践相关情况。按纠纷的主体划分为:嗣子、寡妇、妾、女儿,其中寡妇有寡妻与寡媳的区分。通过对嗣子继承纠纷的研究发现,民间承嗣现象依然存在,但法院不再受理宗祧继承纠纷;法官对嗣子的财产继承纠纷通常会依照继承法律作出判决,但仍会对分家及立嗣情况进行询问,以期达到在依法判决同时又照顾到分家承嗣习惯的效果。通过对寡妇继承纠纷的研究发现,继承法颁布后,寡妻在取得继承权的同时,丧失了为亡夫择嗣的权利,也失去了管理家产的权利,还将面对更多的争产对手;寡媳不仅没有获得继承权,而且她从夫家得到扶养的权利也被严格限制在同居的范围内。通过对妾的继承纠纷研究发现,妾作为家属有受扶养权;深受丈夫喜爱的妾,可通过接受赠与或遗赠的方式取得丈夫财产;在司法实践中,当双方各执一词时妻或妾的身份认定就变得复杂困难,但该身份认定又对案件审判至关重要,往往成为案件的争议焦点。在女儿的继承纠纷中可以发现,男女平等原则确立后,女儿有继承权的观念慢慢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来;女儿的继承纠纷主要与其兄弟有关,而且大多经调解撤诉。第三部分,民国继承司法实践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变奏特点。首先,官民对传统分家习惯与近代继承法律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不能将其明确区分,在写案由时会将两者混淆;其次,不论是继承立法还是继承司法,都体现了法律与习惯并存的特点,分家习惯与继承法律在冲突中又相融合,法官在依现代继承法作出判决的同时也会尽量尊重传统分家承嗣习惯;最后,传统中国社会“以和为贵”思想影响下的以调解为主的司法审判制度,在法律近代化的司法实践中逐渐转变为以审判为主、调解为辅的调判结合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其他文献
伴随着我国证券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间的并购合并日益频繁。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也引起了法律与实践层面的争议。从1993年“宝廷风波”到2015年“宝万之争”,敌意收购一直成为我国收购与反收购领域核心问题,从而也引起了上市公司纷纷实现反收购措施的浪潮。虽然我国《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修正与出台,但始终未能反收购权力归属、反收购措施合法性等根本问题,因此本
革命与战争是边区时代的主旋律,基于此,边区政府推出的治理制度大都由革命家而非法学家构建。因而在延续传统型调解模式的基础上,陕甘宁边区政府推广了边区政府与民间共同调解这样一种新式调解模式,并赋予其革命话语。在群众路线的引领下,这一新型纠纷解决机制,呈现出调解制度化、兼顾政策法令与民间习惯、实地调解等多重面向。新式调解模式不仅仅是社会纠纷的必然产物,也源于法律缺位、司法主体匮乏、观念张力等诸多原因。与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不止在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其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中将立德树人列入其九大内容体系之一。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门对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有关键作用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式教学作为这门课程当下热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
学习倦怠是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下,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学习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懒惰、失望、焦虑、抑郁的情绪以及逐渐逃避与人交往的消极行为。而同学之间在学业上相互比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这些行为。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学习倦怠与比较取向、下行比较、自我贬低正相关显著,而与自我完善、上行比较负相关显著[1]。进入中学后,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发生质的飞跃,他们往往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在这个过程
资本结构是公司金融领域中的经典研究议题,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依据Flannery和Rangan(2006)动态资本结构模型的研究成果,许多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企业动态资本结构调整的各类因素,进而使得对动态资本结构模型的研究成为了资本结构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企业管理者和股东决定的,因而公司治理结构也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调整主要的因素之一。公司治理水
人口迁移不仅是劳动者追求优质资源、谋求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率。本文聚焦于我国的跨省人口迁移,研究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这对解决地区之间劳动力及物质资源的合理调配,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根据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的不同来定义人口迁移,对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省际人口迁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发现我国省
批判性思维被誉为是人类思想和认识发展的破冰船。批判性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苏格拉底的“探究式质疑”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提到的“反思”,批判性思维理论初具雏形。到了近现代,约翰·杜威对“反省性思维”进行了精辟阐述。在许多西方学者继承和研究的基础上,批判性思维理论日趋成熟。我国的部分学者也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引进与完善。虽然各个阶段的专家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有所差异,但是其典型特征和精神
自从“双创”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创业活动呈现出逐年活跃的趋势。创业对于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体收入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农民工在其打工经历中积累了较多的社会资本,则具有较大创业潜力。然而,由于农民工的高生存压力和创业本身的高不确定性,农民工城市创业发生率较低。主要是因为随着传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就业压力增大,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工面临失业困境,此时不同程度存在城市难融入与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化和全球金融化迅速高质量发展,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扩大,紧跟国际时代潮流构建井然有序的发展体系。当市场竞争趋势日益严峻时,我国银行业及政府开始着重关注上市商业银行经营能力在竞争环境中的表现。与此同时,在我国经济高速度发展的背景下,市场显露出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巨大矛盾,由此,绿色金融机制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因此,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绿色金融”作为分析重点
廉政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一个分支,无形之中影响着统治阶级的治国蓝图和施政方针,也指导着廉政的具体实践。历朝历代的帝王无不重视修身、治吏、用人、民生和刑狱之事,通过研究帝王们治国理政的各项举措可以管窥其中蕴含的廉政思想。奏折,是清代一种特殊的上行文书,它记载了不少正史中未曾录入的信息。硃批,是皇帝以朱笔对奏折进行的批复,是清帝处理政务的一种方式。臣工具折,皇帝硃批,字里行间往往流露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