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作为重要的影像造型语言之一,在电影创作中发挥着多重作用及深层次的表现意义与价值。首先是基本的再现作用,景物色彩经由镜头呈现于画面,使得客观世界的色彩得到真实的还原。其次,色彩的色相、明度等属性给人直观的视觉感受,这种直觉感受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心理,形成思维性的视觉判断。同时,不同民族及地域文化的差异,也使色彩蕴藏了巨大的文化烙印,这些烙印是来自生产经验、地域特征、文化差异、时代背景差异的影响,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内涵。因此,电影中的色彩,在不同剧情背景下,在表现场景、人物的特征上,不仅具有再现的表征作用,其产生的视觉心理结合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更具有表现性的艺术价值。电影中的“表现性色彩”是一种情感性表达,能跨越光与色的物理属性,在创作者与观众之间传递心灵的呼应。“表现性色彩”也是一种象征性表达,创作者对色彩的主观应用带给观众深层次的解读空间。电影中的表现性色彩应用方式多样,可从色彩基调、色彩配置、对比关系,视觉心理与象征意义等方面入手。当然,其背后的深层表意作用绝不能够抛下影片内容孤立而谈。明度、纯度一致的色彩,应用在不同影视作品中,即使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因影片剧情、主题差异,导演创作风格的偏好,该色所传递的深层表意也是千差万别的。本文聚焦在“表现性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方式及意义上,围绕色彩基调、色彩构成、色彩的象征性与深层含义、结合个人创作四个方面展开,前三个章节采用例证结合的研究方式,分别结合大量影片及影片中的具体片段予以分析。最后结合个人创作的剧情短片,通过实践印证上述研究。个人创作剧情短片《假证明》将表现性色彩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短片讲述了女主人公沈桃芝在大学期间,因为一张“抑郁症”假证明而遭受的不幸经历。通过强化色彩基调、色彩构成等技巧,使本片的表现性色彩有效地渲染了剧情。色调随主人公所处的环境而变化,是其心境的外化表现。人物服色、环境色间的色彩构成方式及重点色块,是塑造人物性格、形象的重要手段。影片中的色彩在形成一定视觉张力的同时,凸显表现性色彩在叙事、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