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镍钴电池废水主要包括电池生产线清洗浆料的废水,调配浆料中洒漏的药剂废水,清洗生产地面的废水。废水中镍钴离子含量很高,超过了允许排放标准几倍乃至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就会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危害。如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的体表吸附,产生食物链浓缩,从而造成公害。本试验采用物化法处理镍钻电池废水,研究混凝沉淀法处理镍钴电池废水的处理效果,掌握最佳的试验条件。首先选用氢氧化钠、碳酸钠、硫化钠这三种沉淀剂对含镍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主要指标为滤液中镍剩余含量,研究确定最佳沉淀剂。然后研究混凝沉淀法对镍钴混合电池废水的处理效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考察了各反应因素的影响,以及沉淀剂和絮凝剂投加顺序据此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研究不同初始浓度的废水沉淀剂的投加量与处理效果的关系,为不同水质的电池废水的处理提供依据。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表明,沉淀剂选择NaOH处理效果较好,絮凝剂选用1mg/LPAC+1mg/LPAM复合絮凝剂,采用先投加NaOH调节pH值后投加絮凝剂的顺序较好。当废水中Ni2+浓度为500mg/L,Co2+浓度为120mg/L时,最佳反应条件为pH为11.5,NaOH投加量为1.30g/L,絮凝剂投量为1mg/L的PAM和1mg/L的PAC,快速搅拌4min,转速360r/min,慢速搅拌10min,转速60r/min,沉淀时间为30min,在此反应条件下,室温下对废水中镍钴离子的去除率能达到99.6%以上,水中镍钴离子含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是此种方法不能使镍钻分离沉淀,需进一步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分离。由热力学原理可知,在理论上pH为10-11时Ni(OH)2的溶解度最小;在pH为9-11范围内Ni(OH)2(固)的条件溶度积最小。实验数据表明处理单一含镍废水的最佳pH也为11,验证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而处理镍钴混合废水的最佳pH为11.5,与处理单一含镍废水的所需最佳pH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