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戒烟的临床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qu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比较治疗组(火针组)和对照组(宣教组)对戒烟治疗疗效的影响,和观察火针治疗和宣教方法对戒烟期间出现的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个随机对照研究,参照本试验的纳入标准,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选取60例戒烟者,将其按1:1的比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使用火针治疗和对照组30例使用宣教方法。治疗组采用火针针刺百会穴、双侧的列缺穴、及双侧的合谷穴。首先使用安尔碘消毒,然后再涂上万花油,点燃酒精灯,右手握着火针,针下3分烧至通红,快速点刺穴位,深度约0.1mm,百会穴、列缺穴及合谷穴每穴各点7下,完成点刺后用棉球按压该穴位,再涂上万花油。3日进行1次治疗,每周进行2次治疗,连续三个星期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只进行宣教,观看关于吸烟危害健康及戒烟方法技巧的影片,3日进行1次宣教,每周2次,每次20分钟,连续宣教三个星期,不做其他任何治疗干预。所有病例治疗前均填写问卷,了解戒烟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习惯(包括:烟龄、尼古丁依赖程度、及过去戒烟的记录、戒烟原因),既往病史。治疗过程的治疗记录会记录戒烟者的吸烟数量,一氧化碳度数及戒断症状的情况。评估戒断症状的舒缓程度,在本研究中主要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在治疗开始后的第3周及第8周门诊随访时会再次记录戒烟者的吸烟数量,一氧化碳度数及戒断症状的情况,以及填写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收集资料齐全后会分析戒烟者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习惯(包括:烟龄、尼古丁依赖程度、过去戒烟的记录、以及戒烟的原因)等因素对成功戒烟是否存在影响。本研究以治疗前后的吸烟量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的一氧化碳度数,一氧化碳确认戒烟率,戒烟期间出现的戒断症状(例如:情绪变化、睡眠质量)为次要观察指标。戒断症状的舒缓程度主要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评估。结果:1、在开始治疗3周后,治疗组经火针治疗后无效2人、有效5人、显效2人、治愈21人,有效率呈现为93.3%;对照组戒烟者经宣教后无效8人、有效8人、显效3人、治愈11人,有效率呈现为73.3%。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P=0.049<0.05,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在开始治疗8周后治疗组中无效2人、有效1人、显效5人、治愈22人,有效率呈现为93.3%;对照组戒烟者中无效5人、有效8人、显效2人、治愈15人,有效率呈现为83.3%。经皮尔逊卡方检验,P=0.023<0.05,两者存在差异。由此可见,火针治疗比宣教方法的戒烟效果更好。2、3周自我汇报戒烟成功率治疗组是66.7%,对照组是36.7%,经皮尔逊卡方检验,两者存在差异(P<0.05)。8周自我汇报戒烟成功率治疗组是73.3%,对照组是50%,经皮尔逊卡方检验,两者不存在差异(P>0.05)。即火针治疗的在短期的戒烟成功率明显高于宣教方法,在长期方面,火针的戒烟成功率高于宣教方法,但差异不明显。3、3周一氧化碳确认戒烟率火针组是53.3%,宣教组是36.7%,经皮尔逊卡方检验,两者不存在差异(P>0.05)。8周一氧化碳确认戒烟率火针组是73.3%,宣教组是50%,经皮尔逊卡方检验,两者不存在差异(P>0.05)。即一氧化碳确认戒烟率火针组虽然比宣教组高,但差异不明显。一氧化碳确认戒烟率和自我汇报戒烟成功率基本一致,即戒烟者的自我报告戒烟情况是可信的。4、火针组治疗前的每天吸烟量是12.5(10,20)支,开始治疗3周后减至0(0,2.75)支,开始治疗8周后减至0(0,1)支,宣教组治疗前的每天吸烟量是20(10.25,20)支,开始宣教3周后每天吸烟量是0(5,10)支,开始治疗8周后的每天吸烟量2(0,8)支。经正态性检测P<0.05,不服从正态分布。经方差分析,两组戒烟者经过治疗或宣教后吸烟量均比治疗或宣教前明显减少。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3周后每天吸烟量比较P<0.05,即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3周后的每天吸烟量有明显差异。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8周后每天吸烟量比较P<0.05,即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8周后的每天吸烟量有明显差异。因此火针组在治疗3周及治疗8周后吸烟量均明显少于宣教组,可见火针治疗减烟效果优于宣教方法。5、火针组治疗前一氧化碳度数是14.10±6.16ppm,开始治疗3周后是5(3.25,7)ppm,开始治疗8周后是3(2,6)ppm。宣教组宣教前一氧化碳度数是17.20±7.56ppm,开始宣教3周后是9(3.25,15)ppm,开始宣教8周后是3(7,15)ppm。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后的一氧化碳度数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火针组经火针治疗后一氧化碳度数下降的幅度比宣教组更大(P<0.01)。6、治疗组治疗前尼古丁依赖程度是4.53±2.39分,使用火针治疗3周后3(2,4)分,8周后是2.5(2,3)分,宣教组宣教前,尼古丁依赖程度是5.23±2.47分,宣教3周后4.5(3,6)分,8周后是3(3,4.75)分,经方差分析,火针治疗3周和8周后尼古丁依赖程度都有明显下降,宣教3周后尼古丁依赖程度下降不明显(P>0.05),到8周的时候尼古丁依赖程度才有明显的下降(P<0.05)。火针治疗对短期降低尼古丁依赖程度方面,有明显的作用。而宣教的方法在短期降低尼古丁依赖程度方面则不明显。对长期降低尼古丁依赖程度方面,火针治疗和宣教方法都有明显的作用,但火针治疗降低长期尼古丁依赖程度的效果比宣教更佳。由此可见,火针治疗对于降低短期和长期的尼古丁依赖程度的效果均优于宣教方法。7、开始治疗3周后,火针组戒断症状的有效舒缓率是96.7%,宣教组戒断症状的有效舒缓率是86.7%。经皮尔逊卡方检验P<0.05,即两组戒烟者的戒断症状经治疗或宣教后有明显的差异,火针组舒缓戒断症状的疗效优于宣教组。开始治疗8周后,火针组戒断症状的有效舒缓率达90.0%,宣教组戒断症状的有效舒缓率有80.0%。经皮尔逊卡方检验P>0.05,即在8周的时候火针组舒缓戒断症状的疗效与宣教组区别不明显。8、经方差分析,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3周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8周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有明显差异(P<0.05)。火针组治疗8周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明显比宣教组宣教8周后低。可见火针在改善长期的以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作为评估的戒断症状比宣教效果更好。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3周和8周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睡眠障碍化因子评分有明显差异。火针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睡眠障碍化因子评分明显比宣教组低(P<0.05)。因此火针组在治疗3周及治疗8周后汉密顿抑郁量表睡眠障碍化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宣教组,由此证明经过火针治疗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戒烟者治疗或宣教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因子分项评分的焦虑或躯体化,认识障碍以及阻滞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没有明显区别(P>0.05)。因此,火针对于舒缓戒烟期间的戒断症状中的睡眠障碍效果显著。而宣教方法则没有明显的舒缓戒烟期间出现的戒断症状的作用。9、在本研究中发现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这些人口学因素对本次戒烟成功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10、分析本次参加者的吸烟习惯、戒烟历史和对这次戒烟的心态后发现:每天吸烟量,烟龄,初始尼古丁依赖程度,初始一氧化碳度数,曾经戒烟的次数,以前使用的戒烟方式(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或自己控制戒烟),曾戒烟失败的原因(心瘾、手瘾、身边的朋友同事亲人吸烟和难忍的戒断症状),本次的戒烟原因(自己身体健康、家人身体健康、家人劝告),选择使用火针戒烟的原因(宣传介绍、尝试新方法和对火针有信心),本次戒烟重要性,本次戒烟准备程度,本次戒烟信心也对本次戒烟成功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11、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的总分平均分是10.43±3.84分,即本次参加研究的戒烟者有的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或者情绪波动相对较大。在分析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和各项因子得分,例如:焦虑或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这些因素对本次成功戒烟也是没有影响的(P>0.05)由此可见,本次研究基线资料均衡,火针治疗的戒烟疗效明显,其他因素没有明显干预戒烟效果,一氧化碳确认戒烟率和自我报告的戒烟成功率一致,戒烟者的自我报告成功戒烟结果具有可信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采用火针治疗戒烟效果更佳。经火针治疗后吸烟数量明显减少,一氧化碳度数和尼古丁依赖程度均明显下降,同时对戒断症状中的睡眠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今后可以考虑在临床推广使用火针疗法戒烟,可为中医戒烟提供新的思维模式。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T磁共振影像特征与ER、PR、HER2、Ki-67、分子亚型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来评估肿瘤细胞中生物因子的表达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早期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从2019年7月~2021年2月在我院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入院后均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共82例,
研究背景和目的瘙痒是机体的一种防御保护机制,急性瘙痒可通过搔抓反应来去除对机体有害的物质。然而,长期持续性的慢性瘙痒却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不仅给社会和家庭增加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压力,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临床上常规的抗组胺药物对大多数的慢性瘙痒无效或效果甚微,因此,对慢性瘙痒机制及其新型药物的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慢性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背景与目的上肢手术的区域麻醉通常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包括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及腋路等。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在臂丛终末分支水平阻滞产生远端的上肢麻醉,其适应症部位包括肱骨远端、肘关节、尺桡骨和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提供肩关节以下部位手术的麻醉及镇痛需求。联合腋神经阻滞可能补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范围局限的不足,达到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同等阻滞范围,且并发症更少。本研究随机对照试验检验以下假
目的: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引起的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如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越来越高。绝经后雌激素缺乏是引起女性肥胖的主要生理因素。高脂肪热量饮食加剧了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展。因此研究饮食诱导肥胖或/和绝经后肥胖的分子机制对于药物治疗策略的确定尤为重要。CLA是从中草药植物中分离鉴定的一种新结构天然产物。我们的研究发现,C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继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之后与衰老相关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阐明PD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缓解PD病程的有效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补肾益智方(BushenYizhi formula,BSYZ)是补肾益智的中药复方,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具有抗痴呆、提高神经功能评分量表的作用。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BS
目的通过全面分析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ed coronary arteries,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MINOCA的认识、诊断水平,促使MINOCA能准确诊断和及时处理。对MINOCA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用药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
目的: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观察评估药灸联合耳穴对青少年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农本方中医诊所(奥海城诊所)就诊的痛经患者及马鞍山崇真中学的学生中持续出现六个月以上痛经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痛经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163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以耳穴治疗、药灸治疗以及药灸联合耳穴治疗,观
目的:构建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并对量表的诊断标准进行初探,探索中医阳虚宏观辨证诊断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方法:1.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德尔菲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构建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及可行性的质量测评。2.以该量表为研究工具,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通过ROC曲线,对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的诊断标准进行初探,构建“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的诊断标准,并对“阳虚基础证共性
研究一目的:通过收集肝细胞癌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一是对各个分期系统进行验证对比,观察其对预后评估的准确性,讨论部分临床治疗方案的可行性;二是根据比较结果对目前已有的接受比较广泛的分期系统进行改良优化,去除其主要的缺点,这类分期以巴塞罗那分期和TNM分期为代表。并对改良分期与其它分期相比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三是建立新的中医证型分期,尝试探讨其与相关现代医学分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
目的:1.探讨后路不同固定节段对伴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的影响。同时借助于中医骨伤科的固定与稳定理念而提出的“辨稳论治”理论和现代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分析术后螺钉松动的导致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从而丰富“辨稳论治”理念的内涵。2.探讨骨水泥钉道强化治疗伴骨质疏松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必要性。3.探讨钉道强化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4.探讨骶1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