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对比研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sn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上肢手术的区域麻醉通常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包括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及腋路等。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在臂丛终末分支水平阻滞产生远端的上肢麻醉,其适应症部位包括肱骨远端、肘关节、尺桡骨和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提供肩关节以下部位手术的麻醉及镇痛需求。联合腋神经阻滞可能补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范围局限的不足,达到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同等阻滞范围,且并发症更少。本研究随机对照试验检验以下假设:与锁骨上阻滞相比,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阻滞在术中麻醉质量具有等效性。方法选取ASA I~III级,上臂、肘部及前臂手术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腋路组:0.4%罗哌卡因20ml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各5ml)+腋神经阻滞(0.4%罗哌卡因5ml);锁骨上组:0.4%罗哌卡因25ml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主要观察指标:注射局部麻醉药30min内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包括:(1)给药后10min、20min及30min时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效果;(2)术中麻醉质量评价:切皮时、切皮后30min及术毕时的感觉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患者主观感受评分和术后镇痛维持时间评分。次要观察指标:(1)与阻滞相关指标:阻滞操作总时间(sec)、、感觉阻滞总时间(h)、运动阻滞总时间(h);(2)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两组患者入室时(T0)、给药前5min(T1)、给药后30min(T2)、切皮时(T3)、切皮后30min(T4)及术毕即刻时间点(T5)的生命体征(包括:SBP、DBP、HR及SPO2);(3)Ramsay和VAS相关指标:术后2h、6h、24h及48h时间点的两组Ramsay评分和VAS评分;(4)辅助药物相关指标:使用舒芬太尼例数(%)、使用丙泊酚例数(%)、使用Dex剂量(μg)、及术后补救镇痛例数(%)。(5)两组相关不良事件:霍纳氏综合征、膈神经阻滞、呼吸困难、气胸、局麻药毒性反应、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及窦性心动过缓。结果主要观察指标:(1)两组给药后30min内痛觉阻滞比较:在给药后10min,两组各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2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两组间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腋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后30min内运动阻滞比较:在给药后10min,两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腋路组对比,锁骨上组的腋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2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锁骨上组的腋神运动完全消失例数(%)较腋路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腋路组和锁骨上组麻醉质量好及优的比例分别达到80%和76.7%。两组均无麻醉失败病例。两组均能达到手术麻醉镇痛需求,两组麻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观察指标:(1)与腋路组比较,锁骨上组的操作总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感觉及运动阻滞总时间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两组术中补救镇痛比例相同,达到36.7%。两组术后48小时内所需额外镇痛比例均大于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同组的T0时间点比较,腋路组T2、T3、T4及T5的RR,T4和T5的HR,T5的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上组T3、T4及T5的RR,T4和T5的HR,T5的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T0、T1、T3、T4及T5的SBP、DBP、RR及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2时间点的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6h、24h及48h,两组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h、6h、24h及48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的霍纳氏综合征和膈神经麻痹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路组和锁骨上组分别有9例(30%)和10例(33.3%)术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1例(3.3%)血管神经损伤1例(3.3%)神经损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阻滞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具有类似的手术麻醉质量,且未增加舒芬太尼的使用量,亦未增加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方面有一定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自闭症谱系障碍青少年患者语言中枢静息态功能连接模式及机制。材料与方法:选取公开数据库ABIDE I及ABIDE II中169名右利手男性青少年自闭症患者(年龄13.6±2.3岁)及195名正常被试(年龄13.1±2.4岁)。所有被试均经磁共振扫描获得T1W结构相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 MRI)图像。使用Neuro Synth自动化神经影像ALE元分析系统,得出大脑语言相关的ALE分
目的:发展一种集成式微流控芯片PCR阵列系统,用于资源有限环境下的多重呼吸道感染病原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设计并加工了一种包含仪器与微流控芯片的PCR阵列系统,集成了样本裂解、核酸提取/纯化、扩增/检测功能。微流控芯片通过六个隔膜阀控制流体通路的开放与闭合,以确保流体在芯片内程序性地流动,因而顺序完成一系列分析步骤。核酸PCR扩增在预装载引物和探针的32阵列微反应室中完成,可同时检测21种呼吸道感染
背景胸腔镜手术日益成熟,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切口美观,已广泛应用于成人,近几年胸腔镜应用于婴幼儿也得到了有效验证。由于婴幼儿在解剖、生理等方面与成人存在一定差别,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尤其是三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可能无法耐受单肺通气,因此婴幼儿胸腔镜手术对于麻醉管理的要求更为严格。低氧血症是胸腔镜手术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的并发症[1],大多数以低氧血症为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以单因素为主,如导管的选择及插管位置
目的:比较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8-10月足月初产妇150例,随机分为3组,分为单纯硬膜外镇痛组(C组)、纳布啡辅佐硬膜外镇痛组(N组)和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镇痛组(R组),每组50例。三组均待宫口开至3cm时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在行硬膜外穿刺前10 min内,N组予纳布啡0.1mg/kg静脉注射,R组予首量瑞芬太尼0.2μg/
目的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足细胞(MPC-5),构建嘌呤霉素(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损伤肾小球足细胞模型,探讨研究嘌呤霉素对肾小球足细胞凋亡及Park7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足细胞,设置三组:(1)对照组(空白对照组);(2)PAN组[PAN(浓度50mg/L)]
第一部分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检测轻度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对梗死类型的评估价值研究目的分析轻度狭窄大脑中动脉斑块的高分辨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HRMRI)成像特征,同时探讨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对梗死类型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有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的病人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图像,将梗死分为穿支动脉供血区
第一部分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分析及临床-超声列线图模型的构建【目的】本部分研究主要分析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根据术前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临床-超声列线图(Clinical-Ultrasound Nomogram,CUN)模型,用于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状态。【方法】本部分研究回顾性分析79例直肠癌患者,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生化资料、经直肠三维超声检查资料及病理检查资料根据病理淋巴结转
研究背景:约有50%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同时合并有多支冠脉病变(MVD),在STEMI合并多支冠脉病变治疗中,应该采取怎样的PCI治疗策略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讨论。相关研究证据表明,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STEMI合并多支冠脉病变患者的PCI中,完全血运重建,即对梗死相关动脉(IRA)和非梗死相关动脉(n IRA)均进行血运重建,比仅IRA重建有着更加良好的预后。对于血流动力学不
研究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T磁共振影像特征与ER、PR、HER2、Ki-67、分子亚型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来评估肿瘤细胞中生物因子的表达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早期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从2019年7月~2021年2月在我院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入院后均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共82例,
研究背景和目的瘙痒是机体的一种防御保护机制,急性瘙痒可通过搔抓反应来去除对机体有害的物质。然而,长期持续性的慢性瘙痒却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不仅给社会和家庭增加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压力,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临床上常规的抗组胺药物对大多数的慢性瘙痒无效或效果甚微,因此,对慢性瘙痒机制及其新型药物的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慢性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