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棉花干物质累积与分配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 21次 | 上传用户:henry_lin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棉花生产中种植密度过度下降问题,分别于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南京)和黄河流域黄淮棉区(安阳)进行异地种植密度试验,系统分析了种植密度对棉花干物质累积与分配动态变化及最终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阐明抗虫杂交棉干物质累积与分配的特点,提出了棉花的合理种植密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植密度对棉花干物质累积的影响棉花地上部总干物质、茎枝干物质、生殖器官干物质累积均呈S型增长曲线,种植密度显著影响棉花群体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在盛铃期以前,提高种植密度可提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总干物质重、茎枝干物质重以
其他文献
气候变化问题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气候变暖,各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在加大,暴雨洪涝、高温热害、大风等极端气象灾害增多增强,农业病虫害趋多趋广,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在不断加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新的矛盾,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就不能只限于自然约束与影响,而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因子的反应和互动,研究得出的结果才能对中国农业的实际发展做出指导。为此,避免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造
学位
大豆(Glycine max)是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酸的豆科植物,是重要的食品来源并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价值。本研究完成了一种大豆种质资源矮杆黄(N21249)的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分析了基因组的基因构成,比较了大豆线粒体基因组与其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之间的基因转移情况以及水平转移情况,又对种子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作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线粒体基因组:对大豆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后得到了全长为
学位
水稻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如株高、穗长、穗形、谷粒形态等都是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在分离后代中表现为连续变异,受环境和遗传背景影响较大。随着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和遗传统计模型的发展,推动了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座的定位与克隆研究。本研究利用162个家系组成的黑壳子粳/苏御糯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分子图谱和表型鉴定,分析10个重要农艺性状的QTL。结果如下:检测到3个来自苏御糯的粒长QTL.qGL1位于第1染色体
学位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为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二倍体(2n=40)植物,原产于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由于大豆的品质和产量易受各种病、虫、草害的影响,常规育种又存在育种年限长、遗传资源有限的局限,收效慢。因此人们试图利用转基因方法来提高大豆的产量、抗逆能力,改善品质。大豆遗传转化研究方法中较为成熟的是农杆菌介导子叶节法,但是与其他作物相比,大豆遗传转化存
学位
杂种优势的充分利用是提高大豆产量的一条有效的途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的恢复性遗传研究对于杂种优势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已成为当前育性相关基因研究的重要方法。在众多的分子标记类型中,SSR标记以其操作简便、费用低廉、重复性高、稳定性好以及共显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地用于基因定位研究。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是以组合N8855×N289
学位
在植物的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干旱及高盐是影响植物发育、品质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子。为了适应这些不利的环境,植物内部发展一系列的防卫措施,也需要非生物胁迫应答基因参与。目前有很多非生物胁迫相关的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仍然是未知的。本研究利用同源基因克隆技术从大豆中克隆得到GmProT1和GmPorT2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和蛋白结构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基因的表达特性;利
学位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应用于纺织,精细化工等行业,棉花的稳定生产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纤维品质,已成为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障碍。实践证明,培育抗黄萎病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靠途径,然而,在生产上至今还没有一个能真正达到稳定抗病的品种。究其原因是缺乏高抗黄萎病的棉花种质资源,特别是陆地棉品种,由于抗性遗传基础狭窄,筛选抗病品种非常困难。
学位
小麦是世界性的粮食作物,全世界至少有35%的人口是以小麦为主要粮食的。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广泛发生的一种重要流行性病害。该病害不仅造成减产和品质降低,致病菌所产生的赤霉菌毒素还会污染小麦病粒,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畜健康。抗赤霉病育种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主要途径。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仍然面临着种质资源相对匮乏、抗病品种农艺性状欠佳及育种周期漫长等困难。通过植物基因工程可有针对性的将抗病
学位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单子叶植物研究的模式作物。叶片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而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绿色植物叶片吸收的光强超过光合作用的饱和光强时,就会发生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光抑制现象在C3植物中普遍存在,高光强下伴以其它理化逆境(低温、高温、干旱、盐渍、大气污染等)时,加剧光抑制,使叶绿素降解,出现叶片“黄化”的光氧化现象。在选育的籼型两用不育系812S中分化出1个农艺性
学位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株高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半矮化基因sd-1的利用引发了水稻生产上的“绿色革命”。对株高性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影响株高的各种基因及其涉及的调控途径,为进一步的株型育种奠定基础。通过对来源于日本特早熟粳稻品种Kitaake的组织培养后代突变体的研究,我们获得了以下的结果:1.突变体表现为矮化(野生型株高大约为67.2cm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