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临床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法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医病机,揭示益气活血化瘀法是防治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方法。方法:1通过观察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中医证候做出诊断;选择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气虚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随机将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气虚血瘀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扩血管,抑制血小板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根据病情随症加减。3分别观察再灌注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肢体疼痛感、肿胀感、麻木感;PPG波幅;血清学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酐(Cr);测定踝肱指数(ABI)。4对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临床症状:分别对两组病人的疼痛,肿胀和麻木进行评分。在术后第一天,两组病人无统计学意义咿0.05),术后第三天,两组分值均达到高峰,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两组的峰值开始下降,术后第七天及第十四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疗效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2PPG波幅:两组治疗前PPG波行的最高峰值h对=1.45±0.67;h治=1.57±0.60。t=0.84;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足趾PPG波行的最高峰值:H对=2.51±0.60;H治=5.25±1.32。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t=7.56,p<0.01;治疗组t=13.91,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t=10.34;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生化检测:LDH(U/L)治疗组为255.7±95.2对照组398.3±105.2Cr(μmmol/L)治疗组为59.3±34.7对照组135.7±38.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ABI值:治疗组:治疗前ABI为0.4±0.22治疗后ABI为0.98±0.21;对照组治疗前为0.4±0.27,治疗后为0.88±0.3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踝肱比比较t=-0.76,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踝肱比比较t=5.25,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踝肱比比较t=4.73,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踝肱比改变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踝肱比改变比较t=8.70,P<0.05,有统计学意义。5疗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为92.30%;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P<0.05。结论:本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证为主要症候;益气活血化瘀法可以改善肢体再灌注损伤患者的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可提高PPG波幅显示有效改善足趾微循环;可以降低血清LDH、Cr值显示对再灌注后肾功能起着保护作用;可以提高肢体再灌注损伤患者的ABI值显示有效改善肢体血流量。总之,益气活血化瘀法可以通过多靶点有效防治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