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用药特色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r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以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医案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用药经验,结合对典型医案的研读,总结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学术思想,探索治疗本病的中医药诊疗思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客观依据,继承与传扬名老中医经验。研究方法:通过“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应用创新联盟大数据平台”,严格筛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医案,收集到经孙伟教授诊疗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78例,共计498诊次,建立数据库。借助R语言程序编程系统、SPSS 21.0以及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药物关系网络分析等方法,对证型治法、用药配伍、核心处方等进行分析,结合研读医案,客观总结孙伟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入选患者共78例,共计498诊次。其中男性40例,女性38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48.92±15.12)岁。(2)四诊分布:498诊次病案中出现频数>50次的症状为:泡沫尿(291次)、下肢水肿(139次)、倦怠乏力(131次)、寐差(105次)、腰膝酸软(100次)、大便不实(72次)、夜尿频多(66次)、口干(56次)。舌象中,较为常见的舌苔为:苔薄白腻(150次)、苔薄腻(133次)、苔白腻(78次)、苔薄腻微黄(48次);较为常见的舌质为:舌淡红(206次)、舌偏胖(93次)、舌偏淡(63次)、舌胖大(59次)、舌淡胖(58次);较为常见的舌下络脉为:瘀紫2/3(261次)、瘀紫>2/3(167次)、瘀紫1/3(63次)。脉象较为常见的为:脉小弦(239次)和脉细弦(217次)。(3)证型分布:498诊次病案中,虚证主要为脾肾气虚证(97.19%);实证主要为血瘀证(92.77%)、湿浊证(69.08%)和湿热证(21.69%);常见证型为脾肾气虚兼夹湿浊、血瘀证(56.63%)及脾肾气虚兼夹湿热、血瘀证(17.07%)。(4)药物分析:①药物及性味归经分布:498诊次中较为常用的药物有黄芪(100.00%)、虎杖(100.00%)、石韦(100.00%)、炒白术(99.60%)、郁金(99.40%)、杜仲(97.59%)、党参(95.78%)、苏梗(95.18%)、炒当归(93.57%)、制苍术(92.97%)、穿山龙(90.96%)、土茯苓(88.96%)、川芎(86.95%)、菟丝子(82.13%)、续断(81.12%)、白花蛇舌草(77.91%)、白英(67.07%)、泽泻(67.07%)、泽兰(66.87%)、猕猴桃根(65.26%)、怀牛膝(61.24%)、炒赤芍(60.44%)。药性以寒(33.03%)、温(32.11%)、平(23.85%)为主;药味以甘(47.71%)、苦(47.71%)、辛(40.37%)为主;药物归经以肝(57.80%)、脾(40.37%)、肾(38.53%)、肺(34.86%)、胃(30.28%)为主。药物类别中以清热药(17.41%)、利水渗湿药(16.73%)、活血化瘀药(14.24%)、补气药(11.77%)、补阳药(10.61%)、解表药(5.32%)为主。②药物因子分析:将除去必用药物黄芪、虎杖、石韦以外的频数≥50次的42味药物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11个公因子,如:因子1由土茯苓、炒赤芍、白英、泽泻、猕猴桃根、怀牛膝组成;因子2由鸡血藤、黄蜀葵花、玉米须、茯苓皮、黑大豆衣、葫芦瓢、积雪草组成;因子3由茵陈、鬼箭羽、荷叶、蚕砂组成。③药物关联规则分析:通过药物与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见药对,如炒白术-菟丝子、郁金-川芎等。运用关联规则分析症状与药物之间关系,如:与泡沫尿密切相关的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全蝎、川芎、怀牛膝、玉米须、淫羊藿、茵陈、猕猴桃根、炒当归、续断;与下肢水肿相关的药物有黄蜀葵花、全蝎、白花蛇舌草、猕猴桃根、穿山龙。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证型与药物之间关系,如:脾肾气虚证与党参、制苍术、炒当归、菟丝子、川芎、炒白术、土茯苓密切相关;脾肾气虚兼夹湿浊、血瘀证与芡实、醋柴胡、法半夏、淫羊藿、葛根、干姜、炒赤芍、炙僵蚕、杠板归、茵陈、荷叶、瞿麦、泽泻、积雪草、菟丝子、泽兰、山药密切相关。④核心处方:核心处方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炒白术、制苍术、苏梗、郁金、川芎、炒当归、虎杖、杜仲、石韦、土茯苓、穿山龙。研究结论:孙伟教授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机为肾虚湿(热)瘀,脾肾亏虚是基本病机,湿浊(湿热)、瘀血是关键因素。病理性质本虚标实,病位主要在脾、肾,与五脏相关。孙伟教授治疗本病时,强调抓病机,扶正祛邪并举,辨病辨证相结合,辨证辨症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结合,治以“益肾清利活血”大法,兼顾祛风,从多角度、多方法、多途径出发补益正气、分消邪气。
其他文献
背景:克罗恩病的诊断较为复杂,需多学科综合性评估。而对于涉及外科治疗的PFCD患者,影像学检查更为适用。MRI由于其简便易行及无创性,成为近几年研究克罗恩病的重要手段,但关于克罗恩病肛瘘的MRI特征表述较少,且缺乏大样本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MRI分析克罗恩病肛瘘的瘘管解剖特征及炎症特征,评价MRI在克罗恩病肛瘘评估的意义,同时比较两种MRI评分的可靠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江苏省中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更年新方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血清性激素雌二醇(E2)、促卵泡成熟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血清多巴胺(DA)水平的变化,探讨更年新方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03月至2021年03月期间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的符合本病证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
目的:采用问卷调查、16S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的方式方法,研究分析不同病理分期大肠癌不同病理分期患者体质、癌毒、与舌苔菌群及其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其中的相关性,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微生物学研究相结合,为中医药及癌毒病机理论防治大肠癌提供有力依据。推广癌毒病机理论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为大肠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肿瘤外科
目的:评价徐氏抑肝扶脾方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白介素1β(IL-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本研究收集来自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消化内镜门诊及病房的患者,就诊时间在2020年05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IBS-D肝郁脾虚
目的:观察清心滋肾汤治疗心肾不交型反复种植失败的临床疗效,探讨清心滋肾汤能否改善心肾不交型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将74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服用维生素E软胶囊每日1片(100mg),服用3个月经周期后进入移植周期,移植周期使用人工内膜准备方案。实验组服用清心滋肾汤3个月经周期,移植周期不停药。实验组和对照组月经期均不服用药物,周期结束后,评估清心
目的:探究“易层”贴敷透皮接收液有效成分及其干预滑膜炎症与纤维化的机制。方法:1、HPLC-Q/TOF MS-MS法测定“易层”贴敷透皮接受液的有效成分。2、大鼠KOA模型造模成功后,使用“易层”贴敷治疗,比较KOA组、正常组、易层组三组大鼠膝关节滑膜HE染色切片;比较正常大鼠与KOA大鼠滑膜组织NLRP3,ASC,以及被剪切前后的Caspase-1的蛋白与基因的表达。3、大鼠KOA模型造模成功后
目的 本课题通过研究健脾化湿法联合肠内营养改善克罗恩病营养状况的疗效,为其提高患者营养状态、缓解炎症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在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克罗恩病患者,随机分为健脾化湿法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在治疗前记录患者的体重、BMI、炎症指标ESR、CRP、FC,营养指标ALB、PA、RBP、HGB,通过NRS2002及NRI评估其营养风险;两组
目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唐蜀华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证思路及辨治经验,使中医药更好的运用于高血压病临床治疗中。方法:本研究收集唐蜀华教授2016年09月~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门诊治疗高血压病的医案,将符合条件的191例共195诊次的病历资料建成数据库,利用Excel软件、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挖掘
《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成引人入胜的课堂”的发展愿景。笔者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杜威的“一个经验”理论,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尝试。
目的:以门诊收集的汪受传教授诊治小儿乳蛾的病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手段,了解真实世界中小儿乳蛾的发病特点,探究汪受传教授辨证论治小儿乳蛾的处方用药规律并观察其临床疗效,进一步总结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同时为小儿乳蛾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评价依据。方法:收集汪受传教授2018年8月-2021年2月专家门诊诊治小儿乳蛾的病例信息,制定并填写“小儿乳蛾病例调查表”和“小儿乳蛾证候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