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问卷调查、16S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的方式方法,研究分析不同病理分期大肠癌不同病理分期患者体质、癌毒、与舌苔菌群及其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其中的相关性,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微生物学研究相结合,为中医药及癌毒病机理论防治大肠癌提供有力依据。推广癌毒病机理论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为大肠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肿瘤外科及消化内镜门诊及住院肠镜病理确诊为大肠癌患者,根据查阅文献及临床资料,制定并填写大肠癌患者病理因素统计表、癌毒分型及体质调查表,收集并建立数据库,并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2、将大肠癌患者根据病理分期分别分成前后两组,前组为病理分期为Ⅰ-Ⅱ期患者,后组为病理分期Ⅲ-Ⅳ期患者,两组中分别筛取符合条件的21例及35名患者,再从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2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对采集舌苔进行16S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出三组舌苔菌群的组成、多样性及丰度,形成对比,分析其中重要物种、差异物种,对不同病理分期下的体质、癌毒与舌苔菌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在收集的312例患者中,结肠癌患者168例(占53.8%),直肠癌患者144例(占46.2%)。男性患者199例(占63.8%),女性患者113例(占36.2%),男女之比为1.76:1。确诊时间中,就诊时间小于等于14天内者73例(占23.40%),首发症状中,便血115例(占36.9%),大便习惯改变71例(占22.8%),腹胀腹痛78例(占25.0%),食欲减退4例(占1.3%),腹部包块2例(占0.6%),消瘦1例(占0.3%),体检29例(占9.3%),其他12例(占3.8%)。TNM分期中Ⅰ期44例(占14.1%),Ⅱ期105例(占33.7%),Ⅲ期101例(占32.4%),Ⅳ期62例(占19.9%),大体分型中隆起型93例(占29.8%),溃疡型188例(占60.3%),浸润型31例(占9.9%)。组织学类型腺癌(普通型)281例(占90.1%),腺癌特殊型31例(占9.9%)。分化程度中,低分化37例(占11.9%),中分化222例(占71.2%),高分化10例(占3.2%),中低分化39例(占12.5%),中高分化4例(占1.3%);原发部位中左半结肠占93例(占29.8%),右半结肠89例(占28.5%),直肠126例(占40.4%),另有复合型4例(占1.28%)。Ⅳ期转移者中,腹腔淋巴结转移104例(占33.3%),腹腔转移9例(占2.9%),肺转移17例(占5.4%),肝转移52例(占16.7%),脑转移0例,骨转移2例(占0.6%)。2、不同病理分期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痰湿质与大肠癌Ⅰ-Ⅱ期具有相关性;气虚质、阴虚质与大肠癌Ⅲ-Ⅳ期具有相关性。3、中医体质与大肠癌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湿热质与大肠癌原发部位具有相关性,中医体质分布类型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无关,与大体分型无关,与组织学类型无关。4、不同病理分期癌毒类型分布:热毒、湿毒、痰毒与大肠癌具有相关性。5、中医体质与癌毒相关性: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均与寒毒相关,气虚质、痰湿质与痰毒相关,痰湿质、湿热质与湿毒相关,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均可与瘀毒相关,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与热毒相关。6、大肠癌病理分期与舌苔菌群:门水平上:早中期患者中丰度处于前五名的分别是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中晚/晚期患者中丰度处于前五名的是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健康对照组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属水平上:早中期患者丰度处于前五名的分别是普氏菌7(Prevotella7)、奈瑟菌(Neisseria)、放线菌(Actinomyces)、链球菌(Streptococcus)、嗜血杆菌(Haemophilus),中晚/晚期患者中丰度处于前五名的分别是奈瑟氏菌(Neisseria)、普氏菌7(Prevotella7)、嗜血杆菌(Haemophilus)、链球菌(Streptococcus)、放线菌(Actinomyces);健康对照组中丰度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奈瑟氏菌(Neisseria)、普氏菌7(Prevotella7)、梭杆菌(HHaemophilus)、嗜血杆菌(Streptococcus)、链球菌(Fusobacterium)。结论:1、大肠癌病理分期与中医体质之间存在相关性,大肠癌病理分期与癌毒之间存在相关性,大肠癌中医体质与癌毒之间存在相关性,大肠癌病理分期与舌苔菌群之间存在相关性。2、血瘀质、痰湿质是大肠癌的易感体质,痰湿质患者易发生左半结肠病变,阴虚质患者易发生右半结病变,湿热质患者易发生直肠病变。3、大肠癌患者不同病理分期患者体质类型有所差异,痰湿质对于大肠癌Ⅰ-Ⅱ期更有诊断价值,气虚质、阴虚质对于大肠癌Ⅲ-Ⅳ期更有诊断价值。4、瘀毒贯穿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始终,湿毒更易在大肠癌的Ⅰ-Ⅱ期出现,痰毒、热毒更易在大肠癌的Ⅲ-Ⅳ期出现。5、中医体质与癌毒类型具有相关性: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均与寒毒相关,气虚质、痰湿质与痰毒相关,痰湿质、湿热质与湿毒相关,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均可与瘀毒相关,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与热毒相关。6、大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舌苔菌群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检测出的革兰阴性杆菌丰度的增高和有益菌群的失调上,大肠癌气虚质、阴虚质患者或更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在体内丰度的下降或许是癌毒侵袭人体的标志。7、在大肠癌早期舌苔菌群就已经失调,随着大肠癌病情的进展,大肠癌舌苔菌群更趋紊乱,主要体现在有益菌群的减少和有害菌群的增加两个方面,梭杆菌群和毛螺菌属或许可作为区分大肠癌早中期与中晚期的潜在特征性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