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北美新华文文学,这一文学是指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加拿大,或赴上述两国留学、访学、经商、打工、陪读等的华人依据其特定的国际性的移徙、迁留和居住经历创作出来的以小说为主的华文叙事文学。这是一种具有鲜明阶段性和区域性的板块型文学。 本文主要从诗学的角度对北美新华文文学的文化进程进行分析。文章认为,这一区域文学20年的发展过程与中国新近20余年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某种对应同构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可以使北美新华文文学在诸多意义上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文化命运的一种隐喻。对这一隐喻内涵的揭示,不仅可以了解北美新华文文学的发展脉络,而且可以把握当代中国在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姿态。 通过对北美新华文文学发展态势的梳理可以看出,北美新华文文学20年的发展事实上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留学生文学属于第一阶段,九十年代初期以《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两部小说的轰动为标志属于第二阶段,九十年代中后期以严歌苓为代表的群体作家的出现以及创作的全面扩展属于第三阶段,新世纪的华文文学创作则属于第四阶段。 因为时代背景、文化影响和文学发展内部规律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北美新华文文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具有某种特别的诗学特征,这类诗学特征又是认识这一区域文学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的重要线索。第一阶段最典型的诗学特征就是意象群落的构建,“背影”、“冰河”、“唐人街”等意象的出现,表现出初出国门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视。第二阶段,北美新华文文学的纪实性最为令人瞩目,以《北》、《曼》两部作品为代表的自传体小说因迎合当时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心理而兴盛一时。而在理性思考中构建中西文化双向互动的叙事模式,则是第三阶段主要的诗学特征,这一特征的出现表现出新华人们对中西文化两面看视、理性审思的成熟心态。进入第四阶段,通过“世界公民”形象的成功塑造而显示多方面的文化新变,则是此阶段最主要的诗学追求。以上诗学内涵的多重性,既提升了北美新华文文学的美学品位,又展现出这一文学的文化价值,同时还喻示了当代中国文化进程的脉络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