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Liddle综合征上皮钠通道基因新致病突变的鉴定及临床研究研究背景:Liddle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高血压病,由上皮钠通道(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ENaC)基因致病突变所致。临床上常表现为盐敏感性高血压、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低醛固酮和低肾素水平。高血压发病较早,多在儿童期内发病。由于临床表型异质性明显,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基因检测为Liddle综合征提供了诊断的“金标准”。治疗以ENaC抑制剂为主。研究目的:本研究对两个Liddle综合征家系进行ENaC基因的筛查与鉴定,从而对Liddle综合征患者进行精准诊断和特异性治疗。另外,系统回顾既往报道的携带ENaC基因突变的Liddle综合征儿童病例,总结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特点。研究对象和方法:收集两个家系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和样本,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对先证者进行目标区域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候选致病变异后利用Sanger测序验证候选变异是否存在。将候选致病变异在各自家系内进行验证,分析家系内基因型-表型是否共分离。为了排除候选变异为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改变,候选变异分别在不相关的100名高血压患者和100名血压正常的对照人群中进行验证。另外,对两位先证者补充检测SCNN1A基因。基因检测确诊的Liddle综合征患者给予阿米洛利进行治疗,治疗一个月后随访。检索Medline数据库和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中2021年3月前发表的英文文献,归纳基因确诊的Liddle综合征儿童病例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研究结果:在家系1中,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携带一个新的SCNN1B基因移码突变(c.1838delC,p.P613Qfs*63)。该杂合突变导致重要的PY基序丧失以及β-ENaC亚基蛋白序列延长。Sanger测序发现其他12名家系成员也携带同一致病突变,并符合家系内基因型-表型共分离。该家系中未检测出SCNN1A或SCNN1G基因突变。11名Liddle综合征患者接受阿米洛利治疗,症状得到改善。在家系2中,通过基因筛查在一名Liddle综合征儿童先证者的SCNN1G基因中发现一个新的错义突变(c.1874C>T,p.P625L)。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该突变具有高度保守性及致病性。在该家系中进一步筛查,发现另外3名Liddle综合征患者。在接受阿米洛利治疗一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4名Liddle综合征患者血压和血钾水平显著改善。本研究共纳入了 39篇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包括54例Liddle综合征儿童患者,涵盖25种SCN1B和SCNN1G基因致病突变位点。尽管这些Liddle综合征儿童患者表型存在异质性,早发高血压仍旧是最常见的临床特征。ENaC抑制剂治疗对这些患儿是有效的,经过治疗后高血压和低血钾的情况得以改善。结论:本研究在两个Liddle综合征家系中各鉴定出一种ENaC基因新致病突变位点,分别是SCNN1B基因c.1838delC突变和SCNN1G基因c.1874C>T突变,丰富了 Liddle综合征遗传突变谱,为基因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本研究强调了ENaC基因检测对于Liddle综合征精准诊断的重要性。ENaC抑制剂可有效改善Liddle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因此,对于年轻的Liddle综合征患者(尤其儿童),早期精准诊疗以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第二部分 拟盐皮质激素增多综合征HSD118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鉴定及临床研究研究背景:拟盐皮质激素增多综合征(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 syndrome,AME)是一种极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单基因高血压病。AME是由HSD1182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11 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Ⅱ型(11 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2,11 β HSD2)蛋白功能缺陷所致。该病临床特点为高血压、低血钾、低肾素和醛固酮水平,螺内酯治疗有效。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为一个AME家系鉴定HSD1182基因致病突变,探索针对AME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系统回顾既往报道的携带HSD1182基因突变的AME病例,归纳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特点。研究对象和方法:该家系9名受试者参加本研究。首先对先证者进行目标区域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候选致病变异。在其他家系成员、100名不相关的高血压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中,利用Sanger测序验证候选变异位点。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11 β HSD2蛋白模型,预测突变对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给予AME患者螺内酯和小剂量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并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另外,系统回顾既往文献,选取携带HSD1182基因突变的AME确诊病例,提取AME患者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该家系AME先证者临床表现年轻高血压和低钾血症。通过目标区域高通量测序,为先证者鉴定出HSD118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343348del和c.10991101del)。Sanger测序验证,有5名家系成员仅携带复合杂合突变中的一种突变位点,不相关的100名高血压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人群中均未发现这两个候选变异位点。11 βHSD2蛋白模型预测,HSD118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能同时影响底物和辅因子结合域的稳定性。保钾利尿剂螺内酯和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治疗,使AME先证者血压和血钾恢复到正常水平。系统综述纳入了 102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的AME患者,涉及54种HSD1182基因突变位点,以早发高血压、低钾血症和携带纯合突变的病例最为常见。基因型和表型关联分析提示,HSD1182基因纯合突变与低出生体重相关(r=0.285,P=0.02)。结论:本研究通过基因检测,为年轻高血压伴低钾血症的AME先证者鉴定出HSD118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343348del和c.10991101del),丰富了 AME的基因突变谱。螺内酯和小剂量地塞米松对AME先证者治疗有效。基因检测有利于AME的早诊早治,对于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三部分 Bilginturan综合征PDE3A基因突变的鉴定及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研究背景:Bilgintura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高血压病,临床中较为罕见。Bilginturan综合征患者典型的临床特征为严重的非盐依赖性高血压和指趾短小,因此该病又被称为高血压合并短指(趾)综合征(hypertension and brachydactyly syndrome,HTNB)。HTNB患者在未治疗情况下,多在50岁前死于卒中。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为HTNB患者鉴定PDE3A基因突变位点及分析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象和方法:采集受试者样本以提取基因组DNA。PDE3A基因突变位点筛查与鉴定使用目标区域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比较携带PED3A基因致病突变的HTNB先证者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通过基因检测和分析,在本家系HTNB先证者的PDE3A基因上发现一个错义突变c.1346G>A。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高度保守,具有致病性。家系内共分离分析提示,先证者携带的PDE3A基因致病突变可能遗传于其父亲。此外,该HTNB先证者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降压治疗有效。目前已报道携带PDE3A基因致病突变的HTNB先证者之间比较发现,所有突变均位于PDE3A基因“突变热点区”,且c.1346G>A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即使携带相同致病突变,HTNB患者间也存在表型异质性。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一例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的HTNB患者,并鉴定出其携带PDE3A基因致病突变(c.1346G>A,p.G449D),丰富了 HTNB的遗传突变谱和临床表型谱。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合并短指(趾)的患者,应进行PDE3A基因检测,尤其筛查“热点区”的基因突变。HTNB表型具有异质性,因此本研究强调HTNB的早诊断、早干预对预防卒中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