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的致病基因鉴定和临床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n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Liddle综合征上皮钠通道基因新致病突变的鉴定及临床研究研究背景:Liddle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高血压病,由上皮钠通道(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ENaC)基因致病突变所致。临床上常表现为盐敏感性高血压、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低醛固酮和低肾素水平。高血压发病较早,多在儿童期内发病。由于临床表型异质性明显,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基因检测为Liddle综合征提供了诊断的“金标准”。治疗以ENaC抑制剂为主。研究目的:本研究对两个Liddle综合征家系进行ENaC基因的筛查与鉴定,从而对Liddle综合征患者进行精准诊断和特异性治疗。另外,系统回顾既往报道的携带ENaC基因突变的Liddle综合征儿童病例,总结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特点。研究对象和方法:收集两个家系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和样本,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对先证者进行目标区域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候选致病变异后利用Sanger测序验证候选变异是否存在。将候选致病变异在各自家系内进行验证,分析家系内基因型-表型是否共分离。为了排除候选变异为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改变,候选变异分别在不相关的100名高血压患者和100名血压正常的对照人群中进行验证。另外,对两位先证者补充检测SCNN1A基因。基因检测确诊的Liddle综合征患者给予阿米洛利进行治疗,治疗一个月后随访。检索Medline数据库和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中2021年3月前发表的英文文献,归纳基因确诊的Liddle综合征儿童病例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研究结果:在家系1中,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携带一个新的SCNN1B基因移码突变(c.1838delC,p.P613Qfs*63)。该杂合突变导致重要的PY基序丧失以及β-ENaC亚基蛋白序列延长。Sanger测序发现其他12名家系成员也携带同一致病突变,并符合家系内基因型-表型共分离。该家系中未检测出SCNN1A或SCNN1G基因突变。11名Liddle综合征患者接受阿米洛利治疗,症状得到改善。在家系2中,通过基因筛查在一名Liddle综合征儿童先证者的SCNN1G基因中发现一个新的错义突变(c.1874C>T,p.P625L)。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该突变具有高度保守性及致病性。在该家系中进一步筛查,发现另外3名Liddle综合征患者。在接受阿米洛利治疗一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4名Liddle综合征患者血压和血钾水平显著改善。本研究共纳入了 39篇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包括54例Liddle综合征儿童患者,涵盖25种SCN1B和SCNN1G基因致病突变位点。尽管这些Liddle综合征儿童患者表型存在异质性,早发高血压仍旧是最常见的临床特征。ENaC抑制剂治疗对这些患儿是有效的,经过治疗后高血压和低血钾的情况得以改善。结论:本研究在两个Liddle综合征家系中各鉴定出一种ENaC基因新致病突变位点,分别是SCNN1B基因c.1838delC突变和SCNN1G基因c.1874C>T突变,丰富了 Liddle综合征遗传突变谱,为基因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本研究强调了ENaC基因检测对于Liddle综合征精准诊断的重要性。ENaC抑制剂可有效改善Liddle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因此,对于年轻的Liddle综合征患者(尤其儿童),早期精准诊疗以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第二部分 拟盐皮质激素增多综合征HSD118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鉴定及临床研究研究背景:拟盐皮质激素增多综合征(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 syndrome,AME)是一种极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单基因高血压病。AME是由HSD1182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11 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Ⅱ型(11 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2,11 β HSD2)蛋白功能缺陷所致。该病临床特点为高血压、低血钾、低肾素和醛固酮水平,螺内酯治疗有效。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为一个AME家系鉴定HSD1182基因致病突变,探索针对AME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系统回顾既往报道的携带HSD1182基因突变的AME病例,归纳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特点。研究对象和方法:该家系9名受试者参加本研究。首先对先证者进行目标区域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候选致病变异。在其他家系成员、100名不相关的高血压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中,利用Sanger测序验证候选变异位点。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11 β HSD2蛋白模型,预测突变对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给予AME患者螺内酯和小剂量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并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另外,系统回顾既往文献,选取携带HSD1182基因突变的AME确诊病例,提取AME患者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该家系AME先证者临床表现年轻高血压和低钾血症。通过目标区域高通量测序,为先证者鉴定出HSD118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343348del和c.10991101del)。Sanger测序验证,有5名家系成员仅携带复合杂合突变中的一种突变位点,不相关的100名高血压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人群中均未发现这两个候选变异位点。11 βHSD2蛋白模型预测,HSD118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能同时影响底物和辅因子结合域的稳定性。保钾利尿剂螺内酯和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治疗,使AME先证者血压和血钾恢复到正常水平。系统综述纳入了 102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的AME患者,涉及54种HSD1182基因突变位点,以早发高血压、低钾血症和携带纯合突变的病例最为常见。基因型和表型关联分析提示,HSD1182基因纯合突变与低出生体重相关(r=0.285,P=0.02)。结论:本研究通过基因检测,为年轻高血压伴低钾血症的AME先证者鉴定出HSD118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343348del和c.10991101del),丰富了 AME的基因突变谱。螺内酯和小剂量地塞米松对AME先证者治疗有效。基因检测有利于AME的早诊早治,对于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三部分 Bilginturan综合征PDE3A基因突变的鉴定及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研究背景:Bilgintura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高血压病,临床中较为罕见。Bilginturan综合征患者典型的临床特征为严重的非盐依赖性高血压和指趾短小,因此该病又被称为高血压合并短指(趾)综合征(hypertension and brachydactyly syndrome,HTNB)。HTNB患者在未治疗情况下,多在50岁前死于卒中。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为HTNB患者鉴定PDE3A基因突变位点及分析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象和方法:采集受试者样本以提取基因组DNA。PDE3A基因突变位点筛查与鉴定使用目标区域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比较携带PED3A基因致病突变的HTNB先证者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通过基因检测和分析,在本家系HTNB先证者的PDE3A基因上发现一个错义突变c.1346G>A。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高度保守,具有致病性。家系内共分离分析提示,先证者携带的PDE3A基因致病突变可能遗传于其父亲。此外,该HTNB先证者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降压治疗有效。目前已报道携带PDE3A基因致病突变的HTNB先证者之间比较发现,所有突变均位于PDE3A基因“突变热点区”,且c.1346G>A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即使携带相同致病突变,HTNB患者间也存在表型异质性。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一例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的HTNB患者,并鉴定出其携带PDE3A基因致病突变(c.1346G>A,p.G449D),丰富了 HTNB的遗传突变谱和临床表型谱。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合并短指(趾)的患者,应进行PDE3A基因检测,尤其筛查“热点区”的基因突变。HTNB表型具有异质性,因此本研究强调HTNB的早诊断、早干预对预防卒中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必要性。
其他文献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和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逐渐被认为属于同一谱系疾病。ALS-FTD是一种罕见疾病,特别是中国。ALS-FTD预后较单纯的ALS或FTD更差。有研究发现认知障碍起病的ALS-FTD(cognitive onset ALS-FTD,ALS-FTD-C)中位生存期要显著
目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对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免疫治疗的成功依赖于免疫效应机制的诱导,免疫效应机制与免疫微环境中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的产生有关。CD8阳性T淋巴细胞是免疫微环境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在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与LUAD中CD8阳性
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及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以蛋白尿为主要特征,伴随肾小球滤过率的进行性下降,但至今仍缺乏对DN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及有效的治疗手段。白介素33(Interlukin-33,IL-33)是白介素1家族中的一员,在组织损伤后由内皮细胞等释放进一步激活固有免疫系统,是一种炎症损伤的预警因子,同时其下游调控固有淋巴细胞2型(Ty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大约每10位育龄期女性中就会有一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给患者带来经济及精神压力。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类型之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发现对于及时有效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诊断的金标准为腹腔镜手术,这对门诊普通患者的准确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通过影像学检查或者易获取的生物学标本(如血液、尿液和唾液等)进行无
生物电阻抗本质上反映了组织生理和病理相关的物理变化。人体内部的稳态是被严格调控的,病变组织环境遭到破坏,物理特性也随之改变。研究表明,生物电阻抗能够对乳腺癌不同病理时期的组织进行有效区分,并发展了以电阻抗成像为代表的无创检测方法,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本论文旨在研究乳腺癌电导率与目前熟知的几种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的同时,探索乳腺癌电导率发生变化的调控机制。为了在细胞水平准确测量电导率,本文提出并建立具备
背景与目的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感受。根据其发病部位以及致病原因的不同,可分为体表疼痛,内脏疼痛,肌肉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等。这些顽固性疼痛影响着全球超过六分之一人口的健康状况,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内脏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疼痛类型。但现状是,由于产生疼痛的机制(包括外周和中枢机制两方面)及其生理意义的复杂性,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治疗在临床上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我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远处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为主要的死亡原因。抑制转移及减少远处转移灶的大小和数量,降低肿瘤负荷,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肿瘤细胞的转移并不完全由肿瘤细胞决定。肿瘤微环境中的其他细胞对于肿瘤细胞的转移及在远处脏器的定植也有重要作用。其中肿瘤相关性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是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微环
背景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长,我国心衰的卫生经济负担与日俱增。提高心衰的医疗质量,优化管理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是应对未来疾病负担的重要对策。药物治疗是心衰管理的基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是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严重的弥漫性肺部疾病。尽管目前机械通气和药物(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凝药等)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ARDS平均病死率仍然超过40%。因此深入研究ARDS内在机制和新的临床治疗靶点可能是治疗的关键。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ARDS重要的病理过程,在ALI
目的:1.根据已有的外鼻测量学指标,建立适用于汉族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患者的外鼻测量体系;2.探讨肋软骨鼻翼环形移植物在矫正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中的效果;3.探讨肋软骨鼻翼环形移植物在修复单侧鼻缺损中的效果;4.探讨组织工程软骨在鼻再造术中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1.以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的50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位,女性32位。针对单侧唇裂继发鼻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