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资本概念的哲学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不朽巨著,主要着眼于资本经济运动规律研究,其中对资本概念的研究是基础的、首要的,其研究不仅在于经济学范畴上,更在于哲学范畴上,其哲学性主要表现在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关系上。《资本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资本前史开始探究,资本产生的基础是原始积累,资本产生的条件是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商品、货币、劳动力等资本的运动、资本的外在表现形式等,认识到资本的内在本质不是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资本具有主体性、历史性、扩张性和矛盾性。资本生产关系的本质决定了资本的职能,资本的经济职能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资本的社会历史职能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资本在带给个人全面发展的正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物化与异化的负效应,更给自然带来了毁灭性地破坏。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体表现出的经济现象认清了资本的本质,展开了对资本意识形态的批判,从商品拜物教,再到货币拜物教,最后到资本拜物教,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社会所特有的拜物教,彻底地揭开了资本颠倒世界的面具,暴露出其残酷剥削的本性。对《资本论》中资本概念的哲学研究是为了发展资本理论,指导中国现实经济生活。在理论意义上,资本概念的哲学解读把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相结合,把资本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展开研究。在现实意义上,资本概念的哲学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在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前提下,用理论指导实践,应合理利用资本的同时限制资本的过度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机遇。
其他文献
技术哲学的研究进路遭遇传统批判范式锁定之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展现出一条新的研究进路——“经验转向”,它引导着技术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因此,可将其界定为“经
亚当·弗格森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其思想满怀时代责任感,即致力于苏格兰社会的发展进步。弗格森以史带论形成了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历史观便是理论建构的骨架。
“科学是进步的”这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常识。可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一句命题困扰了整整几代科学哲学家,甚至成为20世纪科学哲学界研究最为广泛的难题之一。作为新历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