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海明威与消费文化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163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明威(Hemingway 1899-1961)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小说家。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被视作“迷茫的一代”的代表,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对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海明威作品的研究不在少数,主要集中在对海明威小说中硬汉子形象、冰山原则、女性意识、存在主义、生态意识的研究。关于海明威的疏离策略,虽然学者们认识到海明威存在疏离,也对他疏离策略的表现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并没有具体探讨他疏离哪些价值观。本文着重探讨了海明威的疏离策略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关系。通过解读海明威的个人经历并且结合其文学文本进行研究,本文揭示出海明威面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兴起的消费文化的蔑视和疏离,从而希望有助于加深对海明威的创作及其本人的理解和研究。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包括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简要介绍海明威及其文学成就,同时综述国内外对于海明威作品的研究状况,并且概括说明本文的创新点和结构安排。第二、三、四章是正文部分,主要系统地分析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以及著名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人物对于消费主义的蔑视,从而揭示出海明威本人对现代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否定态度。面对日益兴盛的消费主义,海明威采取疏离策略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第二章简要介绍消费文化的起源、主要特征以及其对海明威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主要解读其作品中主人公对消费文化的蔑视。《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主人公杰克虽然过着物质享乐的生活,但是却鄙视那样的生活,因为消费仅仅是填补空虚的手段却不能给他带来充实感和快乐。《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主人公哈利虽然富有,却并不因为有钱而感到充实。因为金钱只能提供物质上的舒适,消费本身并不能够带来快乐。第四章着重分析海明威面对消费文化所采取的防御策略一疏离。通过亲近自然,侨居异国和追求意志挑战,海明威远离消费文化及其象征物来获得安全感和自我保护。最后一章是结语。本文认为,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窥探出其本人面对日益盛行的消费文化所秉持的蔑视态度。面对消费文化,海明威采取疏离的防御策略:亲近密歇根的静谧美好和沉浸于自然怀抱的惬意垂钓;侨居法国和古巴以及频繁的西班牙旅行经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热衷于斗牛和狩猎以追求意志的挑战。本文通过探究海明威的疏离策略和现代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加深对文学巨匠海明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嘉莉妹妹》和《欲望号街车》分别是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塞与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两部作品都是以女主人公的命运为主线而展开,讲述了主人公的成长与情感历程。故事虽
索尔·贝娄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当代美国犹太作家,他的作品多以犹太文化和犹太价值观作为其主题思想。索尔·贝娄的第七部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描写了主人公对过去
学位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于1962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其1939年发表的《愤怒的葡萄》奠定了斯坦贝克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亚必迭是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天使形象之一,在三分之一的背叛天军中,他是唯一拒绝参与撒旦罪恶计划并坚守自己对上帝信仰的天使。虽然在整个史诗中仅占243行,但亚必迭故事一直
作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学界的宠儿,杰克·伦敦始终关心女性的生存现状及人生出路。从杰克·伦敦作品中勾勒出的那个内蕴丰厚,质地鲜明且色彩斑斓的大批女性形象中,
约翰·厄普代克(1932-2009)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散文作家﹑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因其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中产阶级心理状态的细腻精致地刻画而蜚声文坛。在厄普代克卷帙浩繁的
本文以符号学理论为基本框架,解读伊丽莎白·乔利的小说《牛奶与蜂蜜》,探索了乔利作品中对于边缘人生存状况的关注。   作为一位澳大利亚的外来移民和后现代文学大师,乔利对
幽默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交际手段和写作技巧,往往通过夸张、反语、双关、讽刺等诙谐有趣的表现方式在对立统一中表达出深远的意义,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深深回味。由于其特有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自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人们就对他褒贬不一。王尔德无论是在生活中亦或是文学创作中都表现出强烈的玩世不恭态度。论文首先从抗拒异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