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治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看,我国的乡村治理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并在特定阶段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乡村治理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伴随着快速发展的乡村经济和历经深刻变动的乡村利益格局,我国乡村治理也面临着诸多新的困境和挑战。如何促进乡村关系的和谐、推动乡村治理实现善治已经成为我国基层民主研究中的核心课题。从建国后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看,我国乡村治理的演进是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权力动态互动的结果。在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中,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本文正是基于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视角,以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主线,以改善乡村治理的环境与氛围为目标定位,以期推动乡村治理实现善治。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理由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介绍了和总结了该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手段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理论渊源,指出该理论经历了国家与社会高度合一和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离两个阶段,同时分析了总结了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离、社会决定国家、国家与社会的一体化和国家回归社会的最终趋势。第三部分首先界定了乡村治理的内涵,这是本文的核心概念。本部分分析和总结了建国以来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治理的发展与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契合程度。第四部分首先总结了乡村治理实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效,同时还从乡镇政府、农村社会和乡村关系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乡村治理发展的困境。第五部分基于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针对我国当前乡村治理发展的困境指出,要坚持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原则,克服国家的异化,推动乡镇政府与农村社会的分野;坚持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史观立场,充分培育农村社会公共空间;坚持国家与社会的统一性原则,控制国家与社会的一元化趋势,积极推动乡镇政府与农村社会的良性互动。第六部分为结语,对论文的总体研究进行了回顾,重述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