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的审美化和道德化:现代文学中的趣味主义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e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学对“趣味主义”的命名,包含了“趣味”的审美化和道德化两种演进方式。“趣味”的审美化和道德化以审美的功利关系作为区分标准。本文试图厘清在道德化和审美化演进过程的基础上“趣味”概念,揭示现代文学中“趣味主义”的价值和意义。“趣味”的道德化是批评者站在道德的立场对“趣味文学”进行的价值判断,“道德化”的理论基础便是“文艺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从成仿吾对“趣味主义”的重新命名,到沈从文对“趣味主义”的再次定义,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对“趣味主义”的自我标榜和再次命名表明“五四”逐渐成为成为现代文学的传统部分甚至是被批判的部分。“趣味主义”的命名作为话语权力运作的策略而实施,“趣味主义”出现的意义不在于命名内容本身的准确与否,而在于“命名”的对象是否能够帮助其实现预定的实际目标。“趣味主义”在成仿吾与沈从文等人的论述中被赋予了诸多的意义,他们的话语方式生产出“趣味”的意义表层,而“五四文学”就被这样一层外衣包裹着,成为与他们对立的文化整体。“趣味”被他们以“革命”与“严肃”两种理论武器重新武装,形成了新的意义结构体,他们试图通过对“五四文学”的批判,超越自身存在的等级空间。“趣味”的审美化探讨的是“趣味”作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在现代语境中何以可能的问题,这个可能性最终落实到探讨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上来。梁启超的“趣味”动力说和乐业观是“趣味”审美化发生论与本质化的重要内容。“趣味”的动力说通过以文学艺术为载体,情感为媒介的动态循环论,形成了趣味本体论与目的论的统一。“趣味主义”的乐业观则表明劳动的无功利性和无目的性是获得趣味的重要要素,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劳作中原本的美和趣味。两者共同说明趣味作为生活、劳作、艺术本身的属性,将趣味的审美化扩展到了整个人生实践的范畴,呈现出积极的生命格调和高昂的生命意趣。周作人将“余裕的生活”作为“趣味”产生的发生装置,并且以“昼梦”为方式回忆历史与虚构未来的理想生活图式来反拨现世生活的“干燥”与“苦难”,将日常生活注入追忆、怀念的色彩使其“审美化”,实现蔼理斯所说的“禁欲与纵欲”的调和与新的道德理想的建制。周作人的“趣味主义”表现为以余裕的人生为基础,以生活的余味为追求,与梁启超将趣味视为生活的本质的“趣味主义”形成互补。朱光潜是四十年代对“趣味”问题进行集中探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以“人生世相”为基础,以培养修养为方式,以“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为生命活动目的,实现“趣味”道德化的理论目标。“趣味”的道德化是朱光潜面对文艺与道德问题的调和方式以及具体表现。
其他文献
目前,LED封装材料主要为环氧树脂和有机硅橡胶,但都存在不足。有机硅橡胶力学强度低、抗水汽渗透性弱、粘结密封性差、卤离子杂质含量高且纯化成本高。双酚A型环氧树脂分子链含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妇女更年期失眠的疗效及其对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1例单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对照组21例用谷维素、VitB1联合治疗,观
本文主要研究汉魏六朝序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演变进程。序文的性质与内涵十分复杂,是我国多姿多彩的文体中旁逸斜出的一朵奇葩。对其发展进程的观照,大体上可缩略为对其独立性
墓志作为中国古代文体的一种,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其内容体例,如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所言:“冢墓之文,有墓志,有墓前。墓志记年月、姓名及生平事迹,系之以铭,故又谓之
诏书作为一种朝廷公用文体,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其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风貌。而本文的研究对象南朝诏书则是诏书发展史上的
目的:观察自拟咳喘2号方治疗风寒闭肺型肺炎喘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风寒闭肺型肺炎喘嗽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予西医吸氧抗炎平喘化痰对症处理;治
爱新觉罗·盛昱是晚清满族宗室最后一位重要文人。他生于晚清动荡的社会环境之中,简贵清谥,中直耿介,是晚清清流党的干将。盛昱一生历经波澜,年少成名,仕途坎坷,晚岁退而著书
“京漂”系列和“花街系列”构成了徐则臣文学世界的两大版图。批评界从“底层文学”、乡土文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两大系列小说的解读,丰富了徐则臣小说的意蕴。本文则试图从理
《闽中诸公赠诗》是明朝末年,通过中国传统诗歌形式来反映天主教及其相关内容的一部赠诗集。全集收录了七十一位诗人创作的八十四首诗歌。通过对这部赠诗的研究,可以达到从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