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脑出血(ICH)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血肿周围去极化状态与脑缺血的迟发性损害,脑缺血的炎症反应,钙超载,自由基损害,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凋亡,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脑出血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是消除血肿,在缺血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恢复供血及正常组织结构。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生命科学界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相继提出了内科疗法和外科疗法。传统的内科治疗,主要是应用药物防止颅内压升高以及由此产生的并发症,不能使血肿尽快的吸收,消除血肿产生的占位效应速度慢,消除产生水肿的因素速度慢,因此疗效差。而开颅手术虽能在部分病例清除血肿但又具有创伤性。因此寻求一种非创伤性而又高效的第三条方法就变得极其迫切,其中体外超声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超声溶栓是20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而超声照射治疗脑出血亦是生物医学超声领域国际前沿重要研究课题,超声照射可以缩短血肿吸收时间,促进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的侧枝循环,已经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试验以临床试验为基础;观察急性脑出血病人低频超声照射治疗前后的ESS及ADL评分变化;应用低频超声照射同时加用一般内科治疗,寻求低频超声照射治疗脑出血的机理,观察超声辐照对机体的影响,寻找低频超声照射治疗脑出血的最适频率、强度及治疗的时间窗。 方法 选取98例急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3例(3.061%)因不合作提前出院,资料不全而脱落4例(4.082%),不附合入组标准剔除3例(3.061%),治疗组(A组)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37-74岁,平均(58.35±10.97)岁,伴有高血压病38例,糖尿病19例,治疗前ESS为(50.45±11.64)分;主要出血部位:基底节28例,丘脑8例,颞叶3例,顶叶3例,外囊1例,枕叶3例。出血量(46.15±28.72)ml。出血时间(3.84±3.1)小时。入院时血压(160.90±25.26/101.94±13.64)mmHg。入院时血糖(6.43±1.68)mmol/L。对照组(B组)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40-75岁,平均(57.85±10.01)岁,伴有高血压病36例,糖尿病11例,治疗前ESS为(51.04±20.43)分;主要出血部位:基底节26例,丘脑6例,颞叶4例,顶叶3例,外囊1例,枕叶2例。出血量(40.67±31.05)ml。出血时间(3.35±3.29)小时。入院时血压(166.3±24.45/98.15±10.48)mmHg。入院时血糖(6.53±2.48)mmol/L。(1) 治疗组:入院后第一周采用2MHzTCCD(美国产MT-1000A)经颞窗照射,功率1.5W/cm~2,15分钟/次,隔日一次,共三次。(2) 对照组:不给予TCCD照射。(3) 两组均给予脑蛋白水解物2支(10ml),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胞二磷胆硷0.75g静脉点滴,每日一次;疏血通3支静脉点滴,每日一次;雷尼替丁300mg静脉点滴每日一次;20%甘露醇静脉点滴。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定;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计算出血量(长轴×短轴×层面数×1/20),实验室指标包过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心电图等。观察时间为入院时开始,TCCD照射后7天、治疗后28天,治疗前询问既往史及伴发疾病;ESS在入院时、治疗后7天、28天各评定一次,ADL在治疗后28天评定、治疗12周后随访进行ADL评定各一次;头颅CT、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在入院时、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各检测一次;随时记录合并用药及不良反应。以ESS及ADL评分判断疗效。以ESS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