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国家林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之一。川西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的主体部分,水源涵养林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是长江游域生态安全的屏障和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点地区。川西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已有12年,工程建设成效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已成为天然林保护工程效益监测急需回答的问题,也是制定新的天然林保护政策及措施的依据。本研究以1989年TM、1999年TM和2007年SPOT5影像为主要数据,使用ENVI4.2软件进行图像预处理、图像解译、监督分类和植被指数提取,再利用ArcGIS9.2进行了矢量运算和统计分析,对四川省道孚县甲斯孔林场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后林地结构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森林覆盖率、林分蓄积量和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
(1)利用遥感技术能实现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监测,将细分法和分区分类法相结合,能提高监督分类精度,再结合人工辅助分类,对影像解译困难的川西高山峡谷区,能达到森林监测分类精度的要求。
(2)以ArcGIS软件为平台,制作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DEM提取的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基本弄清了对研究区天然林资源的地形分异规律。
(3)天然林结构变化研究表明:灌木林地增加缓慢,1989年到2007年增加了650.88hm2,主要是由于云、冷杉针叶林被砍伐后,原有的生境退化为灌木林地所造成,此外,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部分农耕地和草地恢复形成灌木林地;针叶林地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前1989年至1999年间急剧减少2835.72hm2,面积比例从22.70%下降到18.51%,下降幅度达到4.19%;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针叶林地面积增加了335.70hm2,面积比例也从18.51%增加19.00%,增加了0.49%,但相对于减少的速率,增加速率较缓慢;采伐迹地从1989年的0.52%增加到1999年的3.26%。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采伐迹地得到了有效的造林更新,到2007年已经基本消除。
(4)天然林保护工程前,研究区森林覆盖率从1989年的71.39%减少至1999年的67.87%,下降3.52%,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到2007年已回升至72.02%。
(5)研究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植被覆盖度大面积减小,其中植被覆盖度在40%~80%之间的地类面积减少了16.79%,而20%~40%的地类面积增加了15.07%;在工程实施以后,由于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采伐迹地得到更新,人为破坏减小等原因,植被覆盖度得到了逐渐的恢复。
(6)通过抽样调查研究表明,2003--2007的4年间,甲斯孔林场的林分蓄积量增加了331115.4098m3,增幅达7.23%,说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间,林分蓄积量上升趋势明显。
(7)通过提取研究区对土壤侵蚀影响较大的降雨量、植被覆盖度、坡度、沟谷密度、坡长、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质地7个因子信息,并生成栅格图像,再按各因子的权重进行加权相加的方法,宏观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土壤侵蚀呈现恶化的趋势;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土壤侵蚀状况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