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校园建筑热环境性能化评价与建筑设计策略初探——以同济大学C楼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cai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节约型校园对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试验和创新价值。校园建筑节能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对高校校园建筑的发展趋势,以及上海地区校园建筑热环境特征的总体分析,归纳了校园建筑功能、美学、文化、环境舒适等多方面需求。建筑师既不可只考虑美观而忽视建筑节能和热环境舒适性,也不可单纯强调热环境舒适性而降低建筑的文化内涵。 要实现在校园建筑设计中实现功能、文化等需求与节能、舒适需求的有机协调,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设计决策,以将技术方法与建筑设计要素有机结合,并针对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特点进行优化设计。因此不能单纯依靠新技术的应用来加以解决,而需要从设计策略、设计程序、设计观念等多个层面对现有建筑设计决策过程进行分析和改进。 引入了性能化建筑理论,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设定明确的、可量化、可评价的性能目标作为指导建筑从设计到使用全过程的基本原则和评价标准:同时通过建筑性能验证与反馈保证建筑性能目标与设计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性能目标和性能验证与反馈环节使建筑设计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周期性循环,从而使建筑师能够根据校园建筑各方面要求确定其实际的物理性能需求,针对性的选择适宜技术,并确保实现其性能。 论文以同济大学一幢具有当代高校校园建筑典型特征的教学科研建筑为案例,应用性能化建筑理论相关的性能化评价方法对该建筑进行热环境性能的评价分析。首先通过现场调查、计算机模拟分析了建筑的热环境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进行冬季和夏季室内热环境现场实测,对影响该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相关建筑设计策略进行分析。在性能反馈基础上明确了建筑性能改造目标和可用技术策略,并用计算机对有关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性能验证。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设计策略、设计程序、设计观念等多个层面对上海高校校园建筑热环境设计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总结。提出要实现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技术一体化,不仅需要具体的技术支持,同时需要更新现有的建筑设计观念,并对现有建筑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以适应未来绿色校园的发展要求。
其他文献
居住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为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居住空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居住空间建设也是城市土地的主要利用方
经济型连锁酒店是近年来在我国大中型城市中迅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酒店建筑类型,可以把它看作是酒店建筑类型的有益的补充和完善。经济型连锁酒店不属于星级酒店的评定等级体系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地带,它是城市在自身的近域推进和广域扩展的过程中,城乡要素逐渐过渡、彼此渗透、功能互补而形成的特殊区域,具有明
本文从高效与节约的视角出发,对小型多层周边式街坊与大型多层行列式小区两种不同空间类型进行对比调研,选取上海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两组实例(三角地与同济新村、安亭新镇与
2005年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第十五届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古迹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在不断变化的城镇和自然景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①这一议题正视了今天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
为应对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高科技园区。高科技园区的迅猛发展为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
乡村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上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不同于城市的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展开,城乡之间文化等交流日趋频繁,诸多城市因素浸入乡村
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城市的活力,提高城市的品位,一直是众多学者们努力探讨的课题。住区建设,作为城市建设中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基于城市活力研究的
该文结合相关的社会学知识背景重新审视了建筑学领域中空间的公共性概念,将人的公共活动置于公共性概念的核心地位.由此,空间公共性被定义为"物质空间在影响人们公共活动的过
旅游区规划是当今规划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区域旅游圈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各种类型的旅游区争相进行规划建设。其中,有一类旅游区带有“线性”和“非核心”的特点,此类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