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人类肿瘤的癌变机理多与肿瘤抑制基因(suppressor gene)和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的突变有关。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病因起源复杂,是涉及到癌基因、宿主细胞抑癌基因和细胞癌基因等多个基因突变、可能存在多条基因通路的多步骤过程。然而,引起这些突变积累成肿瘤的分子缺陷还不清楚。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e β,Polβ)是一种修复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参与DNA的合成和修复的某些过程,其缺陷发现与一些肿瘤的发生有关。为了进一步阐明宫颈癌的发生机制,采集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组织标本,采用RT-PCR法(逆转录-DNA聚合酶链反应)、PCR-SSCP(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DNA序列分析法进行Polβ基因突变调查。包括12例正常宫颈组织,1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34例宫颈鳞癌组织(其中临床分期按1995年FIGO标准分为I期11例,Ⅱ期12例,Ⅲ期9例,Ⅳ期2例;按组织学分为Ⅰ级9例,Ⅱ级14例,Ⅲ级11例;伴癌肿扩散者10例,伴淋巴结转移者14例。)为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肿瘤的基因预防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结果: 1.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存在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在宫颈癌组织中的突变率(13/34,38.24%)高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2/18,11.11%),差异有显著性(x~2=4.6118,P<0.05) 郑州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宫颈癌组织中DNA聚合酶p基因突变研究2,DNA聚合酶p基因突变与癌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DNA聚合酶p的突变率越高,GI与G3、GZ与G3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X’分害,X‘-8.192,P<0.005);GI与q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0.982,P=0.322)3.DNA聚合酶p在宫颈癌I*期和宫颈癌*。IV期中突变率分别为30.43% (7/23)和 54.550(6/11),差异无显著性(X’一0.2618,P>0.05)4.DNA聚合酶p基因突变与癌瘤的生物学行为无关。DNA聚合酶p基因突变率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分别为 35.71O6八)和 40ONa0L差异无显著性(P=l刀00);在癌瘤扩散组和无癌瘤扩散组突变率分别为30% (3/10)和 41.67(10/24),差异无显著性(P—0.704)。5.测序结果表明DNA聚合酶p基因的第660位核昔酸由A变为G,推测其氨基酸变异为第 18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ig)变为甘氨酸(Gly人导致催化活性受损,损伤修复功能下降,引起肿瘤细胞损伤积累导致肿瘤的发生。结论:1.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存在DNA聚合酶p基因突变,在宫颈癌组织中的突变率高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的突变率。2.DNA聚合酶p基因突变与癌瘤的自然病程和生物学行为无关。与癌瘤的恶性程度有关,POIp基因突变率随宫颈癌的恶性程度而增加。3.测序结果表明DNA聚合酶p基因的第660位核苦酸由A变为G,推测其氨基酸变异为第 18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ig)变为甘氨酸(Gly* 导致催化活性受损,损伤修复功能下降,引起肿瘤细胞损伤积累导致肿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