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韧耐低温FRP加固基体材料研发及其冻融循环作用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来源 :石家庄铁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严寒地区,混凝土结构受到冻融循环作用而产生的冻融损伤导致结构丧失工作能力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对产生病害的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补强是一个重要的热点研究问题。纤维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简称FRP)相对于传统的加固方式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施工周期短等优越性能,能有效的改善混凝土各种性能损失的问题,但作为FRP粘结基体材料的环氧树脂系胶结剂受到低温等复杂环境影响易发生脆性破坏,使得FRP基体材料无法发挥极限承载力,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拟采用聚乙烯纤维增强复合基体材料(Polyethylene Fiber-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简称PE-ECC)代替环氧树脂系胶结剂,使混凝土结构破坏时具有良好的断裂延展性、裂缝控制能力。目前对于PE-ECC-FRP网格布、PE-ECC-FRP-混凝土之间的冻融损伤研究尚不充分,因此,为了揭示冻融循环作用下PE-ECC-FRP之间的力学性能变化及微观结构演化规律,本文对PE-ECC、PE-ECC-BFRP网格布、PE-ECC-CFRP网格布等三种加固试件开展快速冻融试验研究,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单轴拉伸、三点抗弯、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SEM电镜、MIP孔隙率试验以及基于不同粗糙度下PE-ECC-FRP-混凝土试件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并基于损伤变量提出了冻融循环作用下PE-ECC两参数Weibull冻融损伤寿命预测模型,可为寒区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加固补强提供试验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冻融循环条件下PE-ECC试件的质量损失率以及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结果表明,由于水泥基体的收缩反应以及冻融损伤的累积,水分不断被吸收,质量损失率在50次冻融循环时出现负增长的情况。经过150次冻融循环之后,PE-ECC试件150次从同循环质量损失率为1.57%、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率为14.6%。表明经过改良的PE-ECC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冻性。(2)通过SEM扫描电镜及孔隙率试验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ECC基体材料试件进行微观结构演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试件在经历冻融作用后PE纤维与水泥基体材料粘结性良好;PE-ECC内部孔隙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出现不断上升现象,150次冻融循环后PE-ECC试件相较0次冻融循环时孔隙率上升了15.7%,表明PE-ECC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冻性。(3)研究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PE-ECC、PE-ECC-BFRP网格布、PE-ECCCFRP网格布三种加固混凝土试件抗拉、抗弯强度变化规律以及时间破坏状态。结果表明,150次冻融循环后PE-ECC-BFRP、PE-ECC-CFRP网格布加固试件相比PE-ECC加固试件极限承载力分别增加了33.7%、49%,试件破坏极限应变分别增加了14.4%、6.2%。三点抗弯试验下极限承载力分别增加了18.2%、22%,试件破坏极限应变分别增加了39.8%、43.4%。三种加固试件试验过程中均出现了典型应变硬化、多缝开裂现象。(4)针对平滑面、高粗糙度两种工况,开展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PE-ECC、PE-ECC-BFRP网格布、PE-ECC-CFRP网格布三种加固混凝土试件单轴拉伸试验和三点抗弯试验,获得了不同工况下应力-应变曲线和荷载-挠度曲线。结果表明,150次冻融循环作用之后,高粗糙度下三点抗弯试验的PE-ECC、PEECC-BFRP网格布、PE-ECC-CFRP网格布的试件相比平滑界面试件极限承载力分别增加了9.5%、7.6%、23%,高粗糙度下限制裂缝发育效果更显著。高粗糙度下PE-ECC-混凝土试件相比平滑界面的试件极限承载力增加了40.4%。(5)基于测得的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率,定义ECC试件的损伤变量以及PEECC试件冻融损伤下工作能力(存活率P),建立了冻融循环作用下两参数Weibull冻融损伤寿命预测模型,且拟合曲线相关系数超过0.95,能很好的契合PEPE-ECC水泥基体复合材料冻融损伤的演化规律,为寒区环境下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圆柱结构在工程领域被大量使用,如路灯杆、桅杆以及各类索结构,这类结构一般具有长、柔、轻的特点,对风荷载较为敏感,常在风的作用下发生振动甚至破坏。当空气流经圆柱结构时,在其尾流区域形成较强负压并伴有周期性脱落的旋涡,使结构表面压力产生周期性的变化,引起结构横风向振动,称之为涡激振动,圆柱结构在发生大幅涡激振动时,易造成其功能失效,甚至破坏。阻力小的气动抑振措施的开发是解决圆柱结构涡激振动问题的理想手
学位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打通宣传、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基层政府治理视域下,县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可从三个层面推动基层治理创新,进而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升人民思想觉悟和文明素养;发挥基层群众主体性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杭州市
期刊
本文针对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波形钢腹板曲线梁桥动力特性采用理论推导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波形钢腹板曲线组合梁动力特性的理论分析。首先不考虑曲梁腹板剪切变形与箱梁约束扭转,推导了简支欧拉曲梁在移动荷载冲击作用下的竖向弯曲理论解。在欧拉梁推导基础上,考虑曲梁弯扭耦合、腹板剪切变形及箱梁约束扭转,忽略弯曲变形中的剪力滞效应,利用能量变分法和哈密顿原理推导得
学位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1975年由查克·伊士曼教授首先提出的,之后在国外发展迅速,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2002年,BIM技术被引入中国,随后在建筑行业纷纷进行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而且从传统的工民建领域扩展到轨道交通工程,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重大工程。桥梁工程因其具有大跨度、施工复杂、不可预见风险突出等特点,引入BIM技术可以弥补从勘
学位
由于空间网壳结构具有跨度大、受力合理、形式多样、造型优美等特点,在车站站房、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中被广泛采用。球面网壳结构作为空间网壳结构中常见的形式之一,除前述特点外,还具有自重轻、刚度小、自振频率分布密集等特点,属于典型的风敏感结构。近年来,随着轻质高强建筑材料在球面网壳结构中的不断采用,该类结构的风敏感性也不断增强,风荷载及其风荷载引起的结构风振响应已经成为结构设计的
学位
建设抗震韧性城乡是实现城市防震减灾的必然途径。单体建筑结构是维持城乡功能正常运转的重要载体,单体建筑的抗震韧性对“韧性城乡”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单体建筑的抗震韧性评估理论研究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是,针对村镇砌体建筑的抗震韧性评估模型研究尚少。此外,我国村镇居民抗震意识普遍浅薄,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村镇居民建房基本不考虑抗震措施,这就导致村镇建筑的抗震水平普遍偏低,研究一种适用于
学位
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发展完善,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桁梁桥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并且此类桥梁在抗震救援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跨江跨河的关键性工程,所以类似桥梁结构的抗震分析有着重大的必要性。本文以一座大跨长联公铁两用钢桁梁桥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建立全桥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并采用动力时程法分析大跨度桥梁在一致激励、行波效应以及考虑墩水耦合效应等工况下的地震响应,同时对液体粘滞阻尼
学位
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修建城市地铁,缓解城市地上交通拥堵,而双连拱结构作为新兴的一种地铁结构形式,具有诸多优点,如:布线简洁流畅、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等,然而其缺点也不容忽视,如:结构稳定性差、施工工序复杂繁多、对周边建筑物影响较大等。为使双连拱这一结构形式更好的推广应用到城市地铁建设中,有必要对在城市的复杂环境下修建双连拱地铁隧道做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广州大道中站暗挖段双连拱地铁车站为研究背景,在中洞法
学位
煤矸石是采煤、洗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露天堆放的煤矸石不仅占据了大量土地,还会危害生态环境,工程上将煤矸石用做加筋工程填料既可以大量消耗煤矸石又可以减少毁田取土,逐渐成为煤矸石有效利用的途径之一。其中加筋煤矸石的筋土界面特性对其安全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煤矸石与土工合成材料筋土界面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已燃煤矸石进行颗粒级配、含水率、
学位
伴随着大轴重、高密度和长编组的重载列车常态化开行,大轴重运输给重载铁路桥梁带来更大的冲击、振动和动力作用,进而引起了包括梁端顶紧在内的多种类型病害出现并迅速发展,致使桥梁结构承载能力降低和使用性能下降,已经危及结构安全与运输安全。基于此,本文以某重载铁路常见跨度桥梁出现的梁端病害为研究对象,以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为基本手段,通过病害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的系统总结分析,开展了大轴重列车作用下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