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不明原因的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人群进行宫腔灌注,并于治疗前后检测超声下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进而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情况。旨在探索G-CSF对不明原因RIF患者子宫内膜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诊疗思路。方法:本实验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不明原因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80例,将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进行编号,通过随机数列表将患者按1:1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宫腔灌注组。在开始进入人工周期及宫腔灌注治疗之前,按照分组结果,分别向两组的患者讲解相关治疗及操作的获利与风险,在征得其本人的同意方可进行相关操作。进行G-CSF集落刺激因子宫腔灌注的患者列为实验组,本组共含40例。另40例患者正常进行人工周期准备除此之外不予其他特殊处置,设为对照组。(为避免临床操作中的技术差异本研究中宫腔灌注均为同一位医师进行操作,三维能量超声下相关数据的检测也由同一名医生进行操作)。分别于人工周期第7天和第14天对两组患者进行三维能量超声检查,收集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下血流参数: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血管化指数(vascularity index,VI)、血流指数(flow index,FI)、血管化血流指数(vascularity flow index,VFI)和患者子宫内膜容积、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Em)的数据、并记录患者是否为A型子宫内膜,并于酮转化第3日再次经超声对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进行测量,最后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胚胎种植率、妊娠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究临床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腔灌注对RIF患者子宫内膜的作用情况,及此操作是否能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妊娠结局。结果:1.灌注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线数据的比较:收集灌注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不孕年限以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几方面的基线数据后,经分析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人工周期第7天、第14天和孕酮转化第3天内膜厚度对比:灌注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增厚程度更为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人工周期第7天和人工周期第14天内膜形态(A型内膜率)对比:灌注组A型内膜占比更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人工周期7天时,内膜RI、VI、VFI及内膜容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灌注组在人工周期第14天内膜R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内膜容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患者的胚胎种植率和妊娠率:经统计,G-CSF灌注组的整体娠率为17.65%(6/34),虽然略高于对照组的15.79%(6/38),但经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胚胎种植率:统计后发现,虽然宫腔灌注组的胚胎种植率为11.90%(10/84),略高于对照组的10.11%(9/89),但经分析二者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宫腔灌注在改善不明原因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内膜血供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可提高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但其具体有效程度、衡量标准及对RIF患者最终妊娠结局的改善情况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推敲,以便于此治疗项目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