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间歇性与持续性内分泌治疗对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hdeng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间歇性内分泌治疗方案与持续性内分泌治疗方案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优劣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临床病理明确诊断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其中包括年龄、初始PSA、TNM分期、Gleason评分一般资料,严格遵循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录患者共计7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MAB)治疗方案,根据血清PSA是否持续半年小于或等于0.2ng/ml分为2组,其中,接受间歇性雄激素阻断(IAD)治疗方案组32例,接受持续性雄激素阻断(CAD)治疗方案组38例。通过定期复查和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血清PSA变化、不良反应、疾病进展情况、OS生存曲线。对上述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间的比较采用c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IAD治疗组与CAD治疗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初始PSA、TNM分期、Gleason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IAD治疗组与CAD治疗组不良反应的比较,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患者在骨痛症状的发生率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潮热、头痛、乳房压痛、出汗、体重增加的发生率在两组患者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采用前列腺癌特异性生存质量自评量表EORTC QLQ-PR25进行评分。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药物治疗副作用方面,IAD治疗组患者平均得分低于CAD治疗组患者,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功能恢复方面,IAD治疗组患者平均得分高于CAD治疗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肠道症状方面,IAD治疗组患者平均得分低于CAD治疗组患者,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尿路症状上,IAD治疗组患者平均得分低于CAD治疗组患者,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骨痛症状上,IAD治疗组患者平均得分低于CAD治疗组患者,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IAD治疗组患者进展到CRPC的中位时间为27.00(24.75,30.00)月,CAD治疗组患者进展到CRPC的中位时间为18.00(18.00,21.00)月,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IAD治疗组患者与CAD治疗组患者在OS生存曲线的比较,IAD治疗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优于CAD治疗组患者,且两组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较持续性内分泌治疗相比,可延长患者进入CRPC的时间。2.间歇性内分泌治疗与持续性内分泌治疗相比,在总生存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较持续性内分泌治疗相比,可节约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结直肠癌患者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本文旨在研究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与老年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了解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特点与规律,分析影响青年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因素,为临床医生在青年患者早期诊断与治疗方面提供思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的青年(就诊年龄<45岁,136例)及老年(就诊年龄60-70岁,136例)结直肠癌
目的:评价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s,PANs)清扫术应用于pT3-T4期胃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中的安全性及对术后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本机构胃肠胰外科肿瘤数据库,筛选期间淋巴结廓清行D2根治术和D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清(para-
目的:应用倾向性得分匹配的方法,研究垂体瘤卒中出血与垂体瘤大小及垂体瘤侵袭性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11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且诊断为垂体瘤的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按照垂体瘤是否发生卒中出血分为卒中组与非卒中组,用Knosp分级来反映垂体瘤的侵袭性,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筛选出除观测变量(垂体瘤侵袭性)以外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如年龄、性别),使用倾向性得分
目的:利用全转录组基因测序技术,探究人胃癌细胞MKN-45经槐耳作用后与未经槐耳作用的MKN-45两组间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表达和差异表达转录本所处的功能区域及代谢通路。构建mRNAs、lncRNAs和miRNAs三者之间的互作网络,寻找槐耳抑制胃癌细胞可能调控的lncRNA-mRNA、miRNA-mRNA互作网络,为之后构建ceRNAs网络,并进一步验证做基础。方法:收集经槐耳浸膏处理与未处理的
目的:比较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LRN)治疗局限性T1b期复杂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采用LPN或LRN治疗局限性T1b期复杂肾癌的病人共63例,其中LPN组27例,LRN组36例。收集后整理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年龄(岁)、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cm)、肿瘤复杂程度根据R.E.N.A.L.评分确定、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前血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侵袭性恶性肿瘤,经一线方案R-CHOP治疗约60%的患者可达到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经历耐药或复发,生存期短。由于该病的异质性,在治疗初期识别预后不良的患者调整治疗策略,对提高DLBCL的治愈率有重要的价值。既往研究显示,免疫组化检测TP53突变在DLBCL为不良预后因素,生存期较短,但这种方法在蛋白层面进行检测,不能完全反映基因突变的情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70例因结直肠癌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后接受造口还纳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腹腔镜技术应用于乙状结肠单腔造口还纳术这种计划性二次手术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优劣。以期为今后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收治的70例因结直肠癌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后接受造口还纳术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手术间隔时间、肿瘤分期、术后化疗与否、
目的:鉴定侵袭性和非侵袭性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中差异非编码RNA(ncRNA)和mRNA的表达谱以及竞争性内源RNA相关调控网络。方法:我们系统地分析了侵袭性和非侵袭性无功能垂体腺瘤的全转录组测序,以评估它们的环状RNA(circ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iRNA和mRNA表达谱。通过构建竞争内源RNA调控网络,探讨侵袭性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结果:根据筛选标准,共获得118
目的: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和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PG-SGA)评估我院卵巢癌住院患者本次入院初始治疗前(入院时间≤48h)的营养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营养风险和当前的营养现状,分析以NRS2002、PG-SGA的评分与年龄、肿瘤病理类型、临床病理分期、BMI、PNI、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及小腿周径等因素的相关性,为接下来的营养治
目的:探讨PFDN2在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2020年10月病理学确诊为“肝细胞肝癌”的标本30例和配对癌旁组织30例,通过IHC定量检测PFDN2在HCC中的表达水平,比较PFDN2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并分析PFDN2在HCC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PFDN2在HCC中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和细胞间质,在HCC癌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