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表现为慢性肝炎等多种因素引起肝小叶破坏而纤维组织增生取代了正常的肝组织。肝硬化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其中,由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在临床上,缓解门静脉高压主要采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减少了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生,然而,该术式对于肝储备功能的改善帮助不大。肝硬化引起的肝储备功能逐渐降低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案是进行肝移植。然而,供肝的日益短缺、昂贵的移植费用和较高的技术要求限制了肝移植的普遍开展。骨髓干细胞(Bone marow stem cells,BM-SCs)具有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的潜能,当其进入肝脏后在微环境的诱导下可向肝细胞分化,以取代受损的肝细胞。经过大量动物模型及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其能分化为正常肝细胞并发挥功能,增加功能性肝脏体积,对改善肝脏储备功能,治疗肝硬化具有积极的影响。目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目的将30名符合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指征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对治疗组患者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脾切除门奇断流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前白蛋白(Prealbuminn,PA),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的变化,腹水量和肝脏体积变化情况以及Child-Pugh分级的改善情况,通过以上指标综合评估两组患者肝脏储备功能,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脾切除门奇断流术治疗相比仅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在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上对改善肝脏储备功能是否存在优势。资料与方法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30例确诊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我院肝胆外科2011年1-8月收治患者,其乏力、消瘦、面色晦暗、胃肠功能紊乱和吸收不良综合症等肝储备功能降低症状明显。肝功能、血常规等检查呈现出典型的肝功能减退和脾功能亢进表现,胃镜可见食管胃底静脉中度或重度曲张。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体积缩小,呈结节样改变,门静脉增宽,脾大,腹水。以上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具有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指征。治疗组男11例,女4例,年龄(56±13)岁。根据Child-Pugh分级,其中A级11例,B级4例。对照组男10例,女5例,年龄(59±11)岁。其中A级10例,B级5例。治疗组患者全麻后在髂后上棘采集骨髓血量40-80mL,用4000U肝素抗凝。将骨髓离心后去除其脂肪层,然后加入等量的DMEM培养液,待骨髓稀释后将其制成细胞悬液。在细胞悬液中加入Percoll分离液后,以1200r/min转速于室温环境下离心30min,然后吸取其界面细胞层,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再离心三次(1500r/min),每次5min。最后用10mL生理盐水重悬细胞,分离得单个核细胞数约为12.5×1010个,全程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在对单个核细胞进行活细胞和CD34+阳性细胞计数后,将细胞放入37℃,5%CO2孵箱中培养待用。34例患者术中均可见肝脏体积缩小,表面散在大小不等硬化结节等肝硬化典型表现,可见脾增大,脾门血管明显增粗,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等门脉高压表现。对照组仅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治疗组患者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后经门静脉属支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检测并比较术后1周、2周、4周两组患者的ALT、TBIL、ALB、PT、PA、腹水量变化情况。比较术后1月两组患者肝脏大小差异以及Child-Pugh分级情况。结果1.术后第2周起,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的患者的PT,ALT,TBIL显著低于对照组。PA,ALB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腹水量均明显减少。术后1月CT测量患者肝脏体积大小可见治疗组患者肝脏增生,肝脏体积显著大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月治疗组Child-Pugh分级情况明显好转,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治疗组患者未出现轻微短时发热、头痛等干细胞移植常见副作用。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对改善肝脏储备功能效果优于仅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