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颅脑损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创伤之一,发生率占全身创伤的第2位,且其致死、致残率高居首位,具有高发生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虽然颅脑创伤的医疗服务系统的极速发展已降低了颅脑损伤的死亡率,但颅脑损伤后出现的精神障碍依然十分普遍,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发生受个人因素、损伤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所致,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且无客观的指标进行辅助评估,临床很难做到及时的发现、干预及救治。本研究即探讨急性颅脑损伤致早期精神障碍的临床影响因素,同时结合其血清学改变寻找较客观的指标进行辅助临床护理工作的观察和早期发现,为阐明其发病机制、筛选高危患者以及建立有效的临床观察、干预措施提供临床依据。目的:1.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基本情况、损伤严重程度、部位、性质与精神障碍发生的相关性。2.监测急性颅脑损伤致早期精神症状患者血清中IL-1β、IL-6、TNF-a与皮质醇的改变规律。3.分析讨论急性颅脑损伤致早期精神症状的发生与血清中IL-1β、IL-6、TNF-a与皮质醇改变趋势的相关性。4.探索急性颅脑损伤致早期精神障碍的针对性护理识别与观察指标。方法:1.选取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急救部创伤外科住院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60例,运用自制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评估表对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损伤情况(损伤性质、损伤部位、损伤程度、GCS和ISS评分等)和精神症状(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表现的类型、持续的时间、处理的方式等)进行评估和资料的收集。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2.对2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别于伤后接诊的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5天、第21天、第30天收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IL-1β、IL-6、TNF-a与皮质醇水平。精神障碍的诊断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关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科医师结合临床评定,根据是否出现精神症状分为精神障碍组(mental disorders,MD组)及非精神障碍组(no mental disorders,NMD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TNF-a与皮质醇水平及变化趋势。3.针对前期研究结果构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精神症状临床护理观察指标。结果:1.急性颅脑伤患者260例中出现早期精神症状者有181例,早期精神症状发生率为69.6%。2.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颅脑伤的损伤性质、程度、部位与伤后早期精神症状的发生相关(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颅脑损伤程度和颅脑损伤部位是影响患者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3.精神障碍组较非精神障碍组患者伤后血清IL-1β、IL-6、TNF-a水平、皮质醇均有升高(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1天血清IL-1β、IL-6、TNF-a含量均无差异,但于伤后第3天、第7天、第15天、第21天、第30天精神障碍组血清IL-1β、IL-6、TNF-a高于非精神障碍组(P<0.05);精神障碍组均在伤后第7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但于伤后30天仍然高于非精神障碍组;精神障碍组皮质醇含量从伤后24小时升高,于第3天并达到高峰,随后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高于非精神障碍组(P<0.05)。4.完成设计了颅脑损伤早期精神障碍识别观察评估技术指标。结论:1.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精神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其年龄、文化程度、颅脑损伤程度和部位是发生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提示在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救治中,应针对性评估高危患者及时观察出患者精神症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和救治措施。2.急性颅脑损伤致早期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炎性反应及免疫细胞再次激活,导致患者血清IL-1β、IL-6、TNF-a、皮质醇均有所升高,这些变化可能与损伤程度相关,也可作为病情变化的指标。动态检测患者血清IL-1β、IL-6、TNF-a、皮质醇水平对于临床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早期精神障碍其症状发生、发展及观察提供指导,对治疗、护理干预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血清IL-1β、IL-6、TNF-a和皮质醇在伤后不同时间点具有差异,因此对于急性颅脑损伤致早期精神障碍患者的观察,除了动态的观察和评估,还应特别关注患者伤后的第3天至第7天的临床症状,这个时间段有可能为出现精神症状病情变化有意义的识别与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