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设计了空间信息服务模式的理论模型,描述了一个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化模型。在该模型中,人们通过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如数字地球平台中的Ustar、Google Earth等)消费服务,服务将以服务网络化聚合形式提供,服务节点之间通过Mushup、SOA、XML、Web Services等技术手段连接并相互提供服务。随着数字城镇的推广和3G无线网络、物联网络等技术的广泛运用,未来的人们将生活在一个无处不在的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和人们生活相互融合,人人将可以自由创造、获取、使用与分享信息和知识,信息化全面支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G/S模式是结合了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以及海量数据处理技术等多种现代技术的综合性信息服务模式,G/S模式的提出为地学海量数据服务大众提供了技术支撑,使GIS信息系统走进千家万户提供了可能,也给企业实现“长尾效用”提供了平台,企业把更多的精力关注“长尾”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出更具人性化的服务[47]。根据地学浏览器终端的形式,G/S模式可划分为基于PC端的数字地球平台服务模式和基于移动终端的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模式两种具体表现形式。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模式是数字地球平台服务模式的补充,弥补了数字地球平台(G端)移动性不强的弱点。数字地球平台服务模式具有三维展示效果和性能好、支持复杂的HGML地理标记等优点。而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模式最大的优点是移动性,因为人天生具有移动性,因此很好的把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现实时空世界,经由移动互联网连接的数字世界三者无缝整合,拓展了人们的数字生活的空间和时间范畴。本文研究了现实世界的时空特性、移动特性,提出在移动终端上实现空、时融合,进而为空间信息服务在移动环境中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服务提供一种参考模型。文章在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技术体系基础上,论证了空间信息技术在移动环境中进行资源整合服务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并设计了空间信息技术在移动环境中进行资源整合的技术手段和信息服务模式。论文主要获得如下研究成果:(1)详细研究了G/S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模式的系统架构、技术架构及数据组织和传输方式,提出了G/S空间信息移动服务平台。(2)采用Web服务器公开托管方式,设计了HGML文档共享子系统,从而实现旅游路线图的共享。(3)通过研究Web Services、SOA构架、混搭(Mashup)数据集成方法、空间信息移动服务平台聚合服务方法(移动终端服务聚合程序),设计了空间信息移动服务平台上消费服务的系统架构。文章最后在Android和Blackburry两款手机移动终端上设计了数字九寨沟移动服务系统,研究了数字旅游移动服务模式的具体实现步骤和此模式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