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矿浆浮选回收锌窑渣中铜、银的试验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reshgrandp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锌窑渣是湿法炼锌工业中采用Waelz回转窑法处理锌浸渣所得到的炼锌废渣,是一种富含焦炭以及铜、银、铁、锌、金、铟等多种有价金属的极具回收价值的二次资源。开展锌窑渣中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再利用的研究,是缓解当前资源日益匮乏的必然趋势。论文以云南某炼锌厂所提供的锌窑渣为对象,在锌窑渣工艺矿物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从锌窑渣中回收碳、铜、银的选别工艺流程及药剂制度、精矿提质与产品分析,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查明了锌窑渣的主要工艺矿物学特征。窑渣中可回收的主要元素有碳、铜、银,而且铁的含量也较高。其中C、Cu、Ag的品位分别为17.39%、1.17%和298.30 g/t,TFe含量达31.57%。其中铜主要赋存在硫化铜矿和金属铜中,银主要赋存在硫化银和单质银中,碳以单质碳的形式存在。2、提出了锌窑渣浮选回收碳、铜、银的新工艺。锌窑渣浮选工艺研究主要考察了磨矿细度、矿浆pH值、捕收剂种类及用量、起泡剂用量、精扫选次数等对浮选指标的影响,并通过条件试验确定了“一粗一精优先浮碳、一粗三精两扫选铜银”的浮选工艺流程。在最优药剂制度下,通过全流程闭路实验获得了碳精矿和铜银精矿两种产品,其中碳精矿中碳品位为77.60%、回收率为92.64%,含铜0.17%,含银45.90 g/t;铜银精矿中铜品位为5.31%、回收率为80.38%,银品位为1 425.80 g/t、回收率为85.30%。3、通过对比试验验证了,在酸性条件下锌窑渣中的铜、银比在自然pH值条件下具有更好的可选性。在对精矿产品的分析及研究中,查明了铜银精矿中的铜和铁主要以铜铁合金、铜铁硫的化合物以及铜铁氧的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银也主要富集在这些化合物和合金中,这是铜银精矿提质困难的根本原因。论文首次提出并研究了酸性矿浆浮选回收锌窑渣中铜、银的新工艺,并回收了锌窑渣中的残余焦炭,取得了良好的选矿指标。为锌窑渣综合回收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一定的选矿试验依据。
其他文献
如何深度反思核心素养发展视域下学习评价面临的挑战并有效进行评价实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变革传统的学习评价观,需要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学习评价进
为研究复合外加剂对高能球磨法制备铜金粉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不同外加剂配方对高能球磨法制备的铜金粉的颗粒粒径、水面遮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硬脂酸、棕榈酸和
为了从活性污泥和土壤中分离筛选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并优化其培养及絮凝条件,通过采用常规菌种的培养分离方法来获得目标菌株,运用单因素法考察培养温度
通过对重质碳酸钙和石英在CF型涡流分级机不同转速下进行分级实验,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分级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转速增加,粒度dso和dqo都减小,分级效率先增大后
为了贯彻中国移动通信 BOSS( Business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战略,提高 BOSS的服务质量,江西省移动通信公司决定在现有计费结算系统、业务管理系统
对晶型控制剂的种类及用量进行对比,通过形貌和物相的表征和分析,研究晶型控制剂对纳米氧化镁形貌及分散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羧基类和羟类两种晶型控制剂,一羧基类和一羟基
摘要:本文针对文科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文科数学教学目标要明确、重视数学文化的传播,同时改进教学手段、丰富考核方式等教学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文科数学;数学教学;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5-0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复合型人才逐渐地成为了社会的潮流。现在文理渗
2006年6月-10月,中国国情研究会和《VOGUE服饰与美容》杂志社、盛世指标数据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启动了“VOGUE中国时尚指数研究计划”,最终形成了《2006年VOGUE中国时尚指数研究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面对当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有不少学者强调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并呼吁将民族传统文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电力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同时,坚持高效清洁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路线,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努力走向世界舞台等作出了突出贡献,使我国逐渐变成电力强国。四十多年来,中国电力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尤其是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管理水平,培养和打造了一批“作风硬、素质高、能力强”的电力电工员工队伍,积极探索和升级“走出去”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