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早期性分化与性转及两个雌核发育系近交F代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tju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中国淡水主养鱼类之一,它具有食物链短,易饲养,成本低等优点,在中国淡水养殖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目前国内缺乏选种和保种技术,天然资源受到破坏,再加上近亲繁殖,使鲢种质退化.长江水产研究所一直致力于雌核发育鲢的选育种工作,目前结合分子标记初步建立了2个人工雌核发育系.但是雌核发育诱导成功只是完成了选育优良品系的第一步,还要解决繁殖后代和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的问题.2002年5至12月采用组织学方法对鲢早期性分化进行了研究,以便掌握鲢早期性腺分化规律,为人工性转提供依据;2002年6月至2003年12月对鲢进行了性转诱导,以探讨性转及繁殖后代的可行性;2002年12月到2003年4月用RAPD技术对两个雌核发育系鲢近交F<,1>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上检验建立的雌核发育系近交后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主要结果如下:1.鲢雌核发育I系近交F<,1>代在出膜后35天出现性腺分化,先分化出卵巢,卵巢腔的出现为分化的最早标志.卵巢的横切面呈长条形,精巢的横切面呈椭圆形.出膜后3个月,鲢性腺中主血管的位置也可作为早期性腺分化的解剖学标志,卵巢的主血管靠近腹侧中央,精巢的主血管靠近背侧.在光镜下难以根据性原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区分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5月龄的卵巢开始形成蓄卵板,此时的卵巢为I期卵巢;7月龄的卵巢已形成完整的蓄卵板,卵巢处在I期向II期的过渡时期.60天的精巢在靠柄部形成输精管的雏形;7月龄的精巢处于I期,横切面为卵圆形.2.以14日龄的鲢鱼苗为材料进行性转实验,分析用每kg含17α-甲基睾丸酮30mg、15mg和5mg的饲料连续投喂43天后,将鲢转入池塘中进行常规饲养,当性腺发育到Ⅱ期时,采用组织学方法鉴定了个体性别,比较不同剂量雄性激素对鲢的性转效果.结果表明:15mg剂量组的雄性检出率达到68.8﹪,5mg剂量组的雄性检出率为54.8﹪,空白对照组的雄性检出率为43.5﹪;而30mg剂量组的雄性检出率只有35.3﹪,反而低于对照组.因此,饲料中添加适量的17α-甲基睾丸酮有助于提高鲢的雄性率.3.采用RAPD技术对两个人工雌核发育系鲢近交F<,1>遗传距离、遗传相似度及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普通鲢和鲢作对照.结果表明:GSC Ⅰ、Ⅱ系近交F<,1>系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9722、0.9807,高于对照鲢和鲤的0.9546、0.8727;两系近交F<,1>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629、0.0529,低于对照鲢和鲤的0.1018和0.2132,表明GSCⅠ、Ⅱ系系内近交的F<,1>保持了较高的纯度.UPGMA和NJ系统树清晰反映了两个系近交F<,1>与对照组个体间在相互关系.26个随机引物的RAPD扩增结果显示,5个引物OPG04、OPG17、OPP01、OPM11、OPM16可以扩增出区分两个系近交F<,1>的特异标志带.
其他文献
在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母源遗传的mRNA对早期胚胎的发育起到重要作用。虽然在脊椎动物中,母源mRNA降解的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胚胎如何维持母源mRNA的稳定性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确定了igf2bp3是斑马鱼母源mRNA稳定性的重要调节因子。在母源合子转换(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 MZT)之前,母源igf2bp3缺失会破坏母源的mRNA稳定性,导致严
学位
nr2f2又名coup-tfII,是核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其对哺乳动物早期性别分化、雄性Leidig细胞发育以及雌性育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尚无nr2f2与鱼类生殖发育相关的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从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中分离了两个nr2f2基因,命名为nr2f2a和nr2f2b。分析了nr2f2a和nr2f2b在尼罗罗非鱼各组织中的表达和性腺中的细胞定位,并通过特异性抑制剂和基因敲除初步探究了它
学位
2016年,我国水产品产量损失总计164.39万吨,受灾养殖面积达到1069.5千公顷,沉船1987艘,总计有165人死亡、失踪或者重伤,造成了287.79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全国共发生渔船水上安全事故314起,造成349人死亡或失踪。渔船事故严重威胁着渔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渔船事故数据及原因发现,人为因素是导致渔船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而且目前尚未发现国内学者对影响渔船安全的人为
学位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由粗放式向精细化、集约化转型,其产生的水产养殖废水含有大量的氮、磷和有机物,随意排放将造成受纳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电化学方法作为一种水处理技术,使污染物在电极上发生直接化学反应或间接化学反应,来实现污染物去除,具有设备紧凑、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不仅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中的各类污染物,还可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电絮凝和电芬顿是具有广泛实际应用前景的电化学水处理技术。
为了分析岩礁性鱼类在不同人工鱼礁流场效应下的空间分布,本文以许氏平鮋Sebastesschlegelii幼鱼(体质量2.78g±0.51g)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CFD),利用Fluent软件分别模拟了四种人工鱼礁模型:立方体框架式鱼礁、圆柱型鱼礁、三角型框架式鱼礁和立方体实心礁在6种来流速度0、0.1、0.2、0.3、0.4、0.5m/s下的三维绕流流场效果,以人工鱼礁礁体在不同
学位
本研究在查阅和总结国内外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相关研究现状后,根据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内涵对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特征就行了分析得出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交换性、开放性、社会性、稳定性和目的性等特征。  在基于PSR模型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整体性、代表性和规范性的构建原则,结合海洋牧场的生态系统特征和收集的数据特点及其可获取性等,对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筛选出海岸带开发、陆源
学位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是全球重要的养殖贝类,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进中国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我国北黄海地区长牡蛎养殖规模发展迅速,但夏季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并对贝类养殖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已有研究发现,外源性环境因素和内源性生理因素是影响长牡蛎存活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利用海洋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相关技术,探究
学位
克氏原螯虾的养殖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在目前的养殖现状中,克氏原螯虾的投放密度、投放规格相关放养参数还不够明确,幼苗越冬仍然是生长十分缓慢的自然越冬方式,这些现状仍然制约着克氏原螯虾的养殖经济效益。本研究通过野外原位试验,探讨克氏原螯虾在稻田养殖中的有关密度和投放规格的具体参数,并对具体放养参数进行养殖经济效益分析,还探讨温棚对克氏原螯虾幼苗越冬生长的作用。  1.在水稻休耕期的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极具价值的重要增养殖鱼种,是沿海各地增殖放流的核心品种之一,本研究通过水槽实验法对体长为4.89±0.35cm的牙鲆幼鱼模拟了运输胁迫条件,观察分析其非特异性免疫、新陈代谢及死亡率的变化,提出牙鲆幼鱼优选运输方案;通过测定其临界游速和爆发游速,分析其游泳距离和逃逸距离;通过对牙鲆幼鱼进行不同强度的游泳训练,观察分析其呼吸代谢、生长及非特异性
学位
鱼类能够通过感知声音进行摄食、繁殖和交流等行为。鱼类栖息的声场环境的改变,往往会导致鱼类出现异常行为反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从陆地走向海洋,导致水下噪声环境的改变。常见人为噪声如船舶噪声、爆破噪声和水下打桩声等。这些噪声具有声压级强度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给鱼类栖息场的声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为研究人为噪声暴露对鱼类的影响,以量化人为噪声对鱼类可能带来的潜在损伤,本论文以我国海水经济鱼类大黄鱼L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