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幼鱼运输胁迫影响及游泳训练初步研究

来源 :大连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ogil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极具价值的重要增养殖鱼种,是沿海各地增殖放流的核心品种之一,本研究通过水槽实验法对体长为4.89±0.35cm的牙鲆幼鱼模拟了运输胁迫条件,观察分析其非特异性免疫、新陈代谢及死亡率的变化,提出牙鲆幼鱼优选运输方案;通过测定其临界游速和爆发游速,分析其游泳距离和逃逸距离;通过对牙鲆幼鱼进行不同强度的游泳训练,观察分析其呼吸代谢、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变化,可为今后牙鲆的增殖放流、健康养殖在苗种运输过程成活率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数据。结果显示:
  (1 )随着模拟运输条件的加剧(温度由15℃上升到21℃、密度由40ind/L上升到80ind/L、震动强度由150RPM上升到250RPM),牙鲆幼鱼体内的过氧化氢酶(CAT)下降到0.528U/ml、碱性磷酸酶(AKP )下降到10.050金氏单位/100m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下降到11.656U/ml、溶菌酶(LZM)下降到2.365U/ml,呈现降低趋势并明显低于对照组(普通养殖条件)(P<0.05),谷草转氨酶(GOT)上升到7.828U/ml、谷丙转氨酶(GPT)上升到8.828U/ml、丙二醛(MDA)上升到14.104nmol/ml呈现升高趋势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其非特异性免疫受到抑制,机体氧化反应严重,耗氧率上升到0.126mg/(g?h)和排氨率上升到1.321μg/(g?h),呈现升高趋势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其进入高新陈代谢状态。
  (2)运输胁迫实验结束后48h内,牙鲆幼鱼的死亡率均随时间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实验刚结束时的死亡率极低,而在0-24h死亡率达总死亡率的一半以上,24-48h内的死亡率又开始下降。随着模拟运输条件的加剧,牙鲆幼鱼的总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P<0.05)最高达到45%,而对照组牙鲆幼鱼则均处于健康状态,无死亡现象出现。
  (3)在模拟运输胁迫实验中,测定的七种活性酶其正交实验分析结果均为R1>R2>R3,因此温度为第一影响因素,密度为次要响因素,震动强度为第三影响因素。并通过正交实验极差分析法确定牙鲆幼鱼优选运输方案为A1B1C2,即温度为15℃、密度为40ind/L、震动强度为200RPM。
  (4)测量体长4.89±0.35cm的牙鲆幼鱼的平均临界游速为6.26cm/s,相对临界游速为1.28BL/s,计算得回归方程为y=1.04546x+3.18753,(R2=0.75651);平均爆发游速为8.30cm/s,相对爆发游速为1.70BL/s,计算得回归方程为y=0.89344x+1.89273,(R2=00.95243),估算出牙鲆幼鱼最大游泳距离为751.2m,最大逃逸距离为1.252m。
  (5)随着游泳训练强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增长,经过训练的牙鲆幼鱼的呼吸代谢、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CAT、AKP、SOD、LZM活性显著增加(P<0.05);GOT、GPT、MDA活性显著降低(P<0.05);牙鲆幼鱼体内耗氧率和排氨率显著增加(P<0.05);牙鲆幼鱼体长体重显著增加(P<0.05);摄食率显著增加(P<0.05),当训练强度为1.2BL/s时,牙鲆幼鱼的训练效果最优,能有效加强其非特异性免疫效果,加快其新陈代谢速度,增强其生长发育能力。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在增殖放流中的苗种运输环节会对增殖放流牙鲆幼苗产生较为严重的损伤,这种损伤是发生在免疫层面上的并且是不可逆的;而游泳训练则会对牙鲆幼鱼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可以看出无论是生理生长还是非特异性免疫上其相关数值均有上升,因此若在苗种增殖放流前对其进行适当的游泳训练,提升其机体免疫和身体机能,会对之后的增殖放流效果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在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母源遗传的mRNA对早期胚胎的发育起到重要作用。虽然在脊椎动物中,母源mRNA降解的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胚胎如何维持母源mRNA的稳定性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确定了igf2bp3是斑马鱼母源mRNA稳定性的重要调节因子。在母源合子转换(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 MZT)之前,母源igf2bp3缺失会破坏母源的mRNA稳定性,导致严
学位
nr2f2又名coup-tfII,是核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其对哺乳动物早期性别分化、雄性Leidig细胞发育以及雌性育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尚无nr2f2与鱼类生殖发育相关的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从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中分离了两个nr2f2基因,命名为nr2f2a和nr2f2b。分析了nr2f2a和nr2f2b在尼罗罗非鱼各组织中的表达和性腺中的细胞定位,并通过特异性抑制剂和基因敲除初步探究了它
学位
2016年,我国水产品产量损失总计164.39万吨,受灾养殖面积达到1069.5千公顷,沉船1987艘,总计有165人死亡、失踪或者重伤,造成了287.79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全国共发生渔船水上安全事故314起,造成349人死亡或失踪。渔船事故严重威胁着渔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渔船事故数据及原因发现,人为因素是导致渔船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而且目前尚未发现国内学者对影响渔船安全的人为
学位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由粗放式向精细化、集约化转型,其产生的水产养殖废水含有大量的氮、磷和有机物,随意排放将造成受纳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电化学方法作为一种水处理技术,使污染物在电极上发生直接化学反应或间接化学反应,来实现污染物去除,具有设备紧凑、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不仅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中的各类污染物,还可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电絮凝和电芬顿是具有广泛实际应用前景的电化学水处理技术。
为了分析岩礁性鱼类在不同人工鱼礁流场效应下的空间分布,本文以许氏平鮋Sebastesschlegelii幼鱼(体质量2.78g±0.51g)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CFD),利用Fluent软件分别模拟了四种人工鱼礁模型:立方体框架式鱼礁、圆柱型鱼礁、三角型框架式鱼礁和立方体实心礁在6种来流速度0、0.1、0.2、0.3、0.4、0.5m/s下的三维绕流流场效果,以人工鱼礁礁体在不同
学位
本研究在查阅和总结国内外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相关研究现状后,根据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内涵对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特征就行了分析得出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交换性、开放性、社会性、稳定性和目的性等特征。  在基于PSR模型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整体性、代表性和规范性的构建原则,结合海洋牧场的生态系统特征和收集的数据特点及其可获取性等,对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筛选出海岸带开发、陆源
学位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是全球重要的养殖贝类,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进中国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我国北黄海地区长牡蛎养殖规模发展迅速,但夏季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并对贝类养殖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已有研究发现,外源性环境因素和内源性生理因素是影响长牡蛎存活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利用海洋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相关技术,探究
学位
克氏原螯虾的养殖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在目前的养殖现状中,克氏原螯虾的投放密度、投放规格相关放养参数还不够明确,幼苗越冬仍然是生长十分缓慢的自然越冬方式,这些现状仍然制约着克氏原螯虾的养殖经济效益。本研究通过野外原位试验,探讨克氏原螯虾在稻田养殖中的有关密度和投放规格的具体参数,并对具体放养参数进行养殖经济效益分析,还探讨温棚对克氏原螯虾幼苗越冬生长的作用。  1.在水稻休耕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