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岔隧道施工方法选择与掌子面空间效应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88ls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岔隧道是一种全新的隧道结构形式,其施工方法选择与围岩稳定性分析是近年来岩土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分岔隧道的设计、施工理论尚处于经验累积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实际施工中,如何根据对应的围岩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建设工期和资金投入。与此同时,支护时机的选择对于采用新奥法理念施工的隧道来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选择合适的支护时机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围岩自承能力,提高结构的整体安全系数。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正在施工的湖南永吉高速那丘分岔隧道为工程背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分岔隧道施工方法选择与掌子面空间效应这一课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采用 FLAC3D软件模拟了分岔隧道的开挖和支护过程,重点研究了分岔隧道连拱段采用三导洞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时隧道围岩的应力、位移分布和变化情况,分析了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关键施工工序。  (2)针对分岔隧道的复杂结构特点,考虑连拱段与小净距段分别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提出了三种组合施工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三种组合施工方案的开挖全过程,分别从位移、应力、塑性区等角度详细对比了各个组合施工方案的优劣,得到了本工程基于以上指标的最佳施工方案。  (3)根据确定的最优施工方案,考虑隧道开挖掌子面对前后方岩体的约束效应,研究了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掌子面空间效应问题,分别得出了连拱段和小净距段采用台阶法开挖时的最优台阶长度,并依据相应的规范,给出了台阶长度的合理范围。  (4)考虑左右洞交替同步施工时的相互影响,研究了左右洞掌子面不同距离下隧道的结构稳定性,确定了后行洞开挖掌子面位置对先行洞稳定性的影响范围,据此得到了左右洞同步开挖的合理步距。  本文所做研究,立足于学科前沿,采用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与分析手段,对分岔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及空间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为系统开展分岔隧道的有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
其他文献
与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相比,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可以提高结构刚度,提高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改善组合梁的内力分布,降低应力幅值,充分的利用组合梁的强度。目前对钢—混凝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市场的规范化管理越来越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为了促进建筑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态势和速度,比较建筑企业之间综
拖曳法施工是我国近海油田工程建设中一种重要的管道铺设方法,它以其装备简便、施工经济的优点也必将在我国当前以及未来蓬勃发展的边际油田开发中受到广泛应用。本文依托海洋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取得了长足进步,相应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电力输送的过程中,特高压交流线路的输电能力强且输电效益高的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是世界上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也是遭受台风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从90年代开始,台风所造成的
薄壁筒状结构物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其结构壁厚远远小于其底面截面半径,结构整体高宽比很小且围成结构的墙体延高度方向不是直线,拆除这类结构物尚没有统一的理论。本文结合滕
学位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是在预应力锚固技术日益成熟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边坡加固复合结构,其在实际工程中已经得到一定的应用,但是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在设计、计算、施工
本文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对高炉炉壳整体进行受力变形分析。内容主要分成弹性和弹塑性分析两个部分。首先,本文回顾了高炉炉壳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提出了采用分析设计方
核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潜在威胁。为研究铀矿冶地域核素迁移规律,本文综合运用地下水动力学、随机理论及计算科学,结合某铀尾矿库特定地质环境,通过建立核素运移耦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