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生物质燃烧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及细胞响应的差异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ouaim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是我国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化学组分及来源复杂,且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其中细颗粒物(PM_(2.5))污染是国际普遍而中国尤为突出的环境问题,除了广为人知的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等疾病,还能引起免疫功能的改变,诱发或加重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为探究PM_(2.5)致敏性的时空差异及不同来源的颗粒物对细胞炎症作用的影响,采集南京市区、工业区、郊区、农村4个区域全年逐月环境空气PM_(2.5)样品,对大鼠嗜碱性细胞(RBL-2H3)进行体外暴露试验,测定各实验组细胞存活率、β-
其他文献
气象和气溶胶在大气中相互影响,二者存在密切联系,并且随着冬季污染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强和冬季极端污染事件的减少,秋季大气污染事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国地区气象和气溶胶模式研究,本文使用大气研究和预报(WRF)模型与在线化学模式(WRF-Chem)以及格点统计差值(GSI)三维变分(3DVAR)同化(DA)系统,选取一次中国秋季污染过程,开展了以下研究内容:(1)使用WRF-Chem v3
学位
随着城市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向外扩展,导致城市区域空间格局以及下垫面属性的改变,从而产生城市热岛现象,其増温效应导致城市出现极端高温天气的概率与频次增加,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如何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一直是城市气象研究的热点问题。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热环境,提升人体舒适度,并减少建筑能耗。本文利用数值模式WRFV3.9耦合单层城市冠层模型UC
学位
“十四五”规划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作为大气O_3的重要前体物,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针对南京工业区大气VOCs进行连续观测,了解其污染特征及其污染来源。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MIR)估算O_3生成潜势,利用气溶胶生成系数(FAC)和SOAP因子法估算SOA(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南京工业区TVOCs(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各组分均呈秋冬高,春夏低
学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发达国家历经百余年的空气污染问题,二三十年内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频繁发生,空气质量状况令人担忧。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PM_(2.5))是我国当前首要大气污染物,也是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瓶颈,但PM_(2.5)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其中燃煤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对于燃煤源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炭燃烧排放颗粒物的组分和排放因子等方面,鲜有研究它
学位
近几年,汾渭平原城市群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PM_(2.5)的积累过程对重污染天气的发生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积累过程的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也只着眼于重污染天气的积累过程,无法衡量地区长期积累水平,因此分析汾渭平原的大气污染特征,量化汾渭平原PM_(2.5)的积累水平对科学有效地制定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全面改善区域空气质量、促进汾渭平原协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污染物
学位
本文基于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s,LCZ)体系,利用Landsat影像创建了苏州地区2017年的LCZ分类。在此基础上,分别使用站点观测法和数值模拟法从LCZ地块尺度对昆山市和苏州市的城市热环境进行了研究。通过将WRF模式中下垫面资料替换为内置的MODIS下垫面以及2009年LCZ下垫面,阐释了城市化发展对苏州市热环境的影响。选择有利于热量输送的天气条件,通过将常州、无
学位
全球气候变化和局地城市热岛加剧了城市热胁迫问题,但针对城市街区的研究仍不多见。湿球温度能够指示气温和湿度的综合效应,能更准确地反映人体热舒适程度。本研究以南京市江北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在不同时段、季节和天气条件下,基于移动观测方法获取2019和2020年夏、秋、冬三季城市街区的气温、相对湿度和地理信息等数据,分析了城市街区尺度湿球温度(ΔT_w)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天空状况、地表覆盖以及城市形态结
学位
PM_(2.5)是最为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冬季PM_(2.5)污染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研究长三角地区冬季的PM_(2.5)化学组分特征、边界层结构特征,对于长三角地区精准治霾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昆山市2017-2019年冬季PM_(2.5)化学组分数据、激光雷达数据、风廓线雷达数据、微波辐射计数据和排放清单数据对昆山市冬季PM_(2.5)化学组分特征、边界层结构特征进行分
学位
大气氨气通过沉降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并且大气中的氨气会促进二次气溶胶的产生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国内对于氨排放的研究多集中于农业源,缺少系统的挥发源氨排放特征研究。用于氨溯源的氨态氮同位素源谱信息也多关于农业源和交通源,缺少对于开放性大、普遍存在的挥发氨源的观测采样实验及同位素分析研究。已建立的大气氨气来源氨态氮同位素源谱统一性较差并且精确度低,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加精准的表征大气氨气来源特征和
学位
近年来,大气雾霾的形成机制和健康危害受到了全球广泛关注,可吸入颗粒物的毒性组分及其来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交通排放的颗粒物是一个重要对象。为了探讨交通排放对大气颗粒物污染危害的贡献以及比较不同类型机动车尾气排放对人体健康效应的差异,本研究选取南京市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实际环境空气PM_(2.5)以及10种典型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不同粒径的可吸入颗粒物(PM_(2.5)、PM_(10))为研究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