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北村镇现代民居的适居性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zhen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居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与环境气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必须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气候,地理水文等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地域性资源,以便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稳定、安全的活动场所。辽北因为地处我国北方寒冷地区,难以应付的漫长的冬季极端气候是该地区气候的一大特征。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造就了特殊的建筑形式,但是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在农村的迅速推广,一些常见的传统建筑形式也逐步的被取代或发生改变。通过对辽北地区铁岭市昌图县、西丰县、开源市、调兵山市、铁岭县五个县市的现代村镇民居进行调研,实地测绘,走访调查,我们对辽北当地的现代民居有了更直观、更理性的认识。在注重收集农村住宅现状资料(包括宅院规划、功能组织、结构形式、保温、节能以及民俗等方面)的同时,还注重对当地的自然状况,经济状况,社会状况,文化特征,建筑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的资料的获取,以便为后期的工作形成图集以及村镇民居的优化设计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并具体研究学习了地下燃池以及被动式太阳能等生态节能的采暖方式的具体做法及相关问题。   本论文试图从辽北村镇现代民居中发掘适应气候及自然的生态设计方法,以便应用到辽北农村居住环境的设计当中;并提出辽北村镇现代民居适居性的设计方法。   第1章绪论部分通过介绍辽北地区铁岭村镇的民居现状而引出现代民居适居性方面的问题。   第2章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介绍了辽北地区村镇形态,并根据经济等级的不同,总结村民的住宅和院落的特点。   第3章介绍了辽北地区的气候环境、人文历史及传统居住文化,并分析和总结了这些地域性因素对于传统住居空间的塑造和人们居住习惯的影响,以及对于现代农村住宅的实际意义。   第4章以辽北铁岭地区民居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测量的方式对该地区现代民居的适居性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现代民居适居性的本质,归纳出传统民居生态技术策略的优势和局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发掘其中有价值的策略,为下面全文重点章节提供理论实证和数据支持。   第5章为本文的重点。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对辽北现代民居的设计原则、现代民居适居性发展对策、辽北民居的选址布局,建筑室外、院落空间环境及室内微气候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对他们的优势和局限进行对比总结。   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辽北现代民居在适居性方面相关策略。
其他文献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是西方对其汽车时代郊区化蔓延所造成弊病的反思,新城市主义提倡从宏观区域的角度出发,创造出适于步行的、紧凑的、
随着中央提出政治体制、政府职能和决策机制三方面的改革决策,给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政治背景。政府从原来的无限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促使政府加大信息透明
我们生活的今天,可谓一个图像的时代。当代建筑正处在动荡不安之中,大有重归造型艺术之势。一方面,不断通过转借别的什么思想理论到建筑中来为新而新;另一方面,背离建筑的基本意义
学位
拓扑学(Topology)是几何学的一门分支,应用于建筑领域主要是指几何拓扑学,即研究几何形体的变化情况。拓扑学自问世以来,不仅在科学和艺术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更是颠覆
高层建筑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有效地安置了急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垂直方案作为水平土地消耗的一种替代选择,已经成为了调和人地矛盾的主要手段。高层的出现极大地改
在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和耕地保护等政策日益严格的条件下,上海郊区乡镇存量工业用地较为分散的布局和较低的土地使用效率已越来越不利于其乡镇工业和乡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学科的一大分支,既具有公共政策的一般属性,也具有自身特点。随着城市设计的重要性被广泛认知和自身地位的不断提升,公众和城市政府对于规划方案的选择、实
我国传统乡土建筑分布在广大农村,经历长期发展,蕴含着传统简单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技术,形成了适合各地不同环境气候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但随着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乡土建筑
陶瓷饰面砖以其简洁的风格、良好的抗污能力曾被大量应用于建筑外檐饰面,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城市中许多建筑的陶瓷砖外墙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鼓、脱落现象,严重影响到建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