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蒂凡尼的早餐》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南方文学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作品。小说面市后,极受读者欢迎并多次再版,入选《时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霍莉·戈莱特利是一个生活在纽约的交际花,她的生活中充满了新奇和渴望,形形色色的男人围绕着她,而她则巧妙周旋,游刃有余。这部小说为卡波特带来了空前的名声,同时也成为他写作生涯的转折点。《蒂凡尼的早餐》创作于1958年。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卡波特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但是本文认为小说中体现的人生主题与流行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存在主义十分吻合,卡波特对霍莉的描写与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也不谋而合,因而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蒂凡尼的早餐》,从而使人们对这部作品有一个新的认识。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卡波特生平及《蒂凡尼的早餐》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并介绍了存在主义及其代表人物萨特。对萨特存在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存在先于本质”等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对应存在主义基本概念,从三个方面对这部作品做了存在主义解读。小说主人公霍莉通过三次重要选择确定了自己从农村到城市,从普通女孩到社交女郎,最后再次忘却过去,远赴南美的人生轨迹。在这三次自由选择中,她承担了选择的责任,证实了自我的本质。在她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霍莉也经历了焦虑、异化、痛苦、自欺这些心理困惑。她与他人的关系也可以归纳为欲望、冷漠、憎恨与爱情。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小说《蒂凡尼的早餐》具有强烈的存在主义特征,对该小说的存在主义解读能让读者对该小说有一个新的认识。《蒂凡尼的早餐》不仅仅是一部畅销的小说,更是一部关注人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作品。尽管小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小说中主人公的生存状态与心理困惑与当代人有着诸多相似。通过对《蒂凡尼的早餐》的存在主义解读,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说体现的存在主义特征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