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与潜流人工湿地效能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q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处理原污水的过程中,人工湿地通常由于床体中溶解氧缺乏而出现净化效果低下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建立曝气与未曝气对比人工湿地系统,开展曝气与人工湿地效能的相关性研究,包括曝气对污染物净化效果、污染物浓度的沿程变化、系统水力学特性、基质吸附解吸性能和堵塞物累积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4h,COD、TP、氨氮进水平均浓度分别为169mg/L、3mg/L和34mg/L的条件下,曝气人工湿地对COD、TP、氨氮净化效果均优于未曝气人工湿地,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1%,68%和66%,而未曝气人工湿地系统对三者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43%和21%。两个人工湿地系统净化能力受季节影响均较大,曝气在冬季对氨氮和TP的去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COD的去除作用不大。沿程水质变化结果表明,曝气人工湿地系统COD及氨氮浓度沿水流方向呈推流式递减,未曝气人工湿地系统对降解在床体表层呈推流式递减,在床体底层二者浓度沿水流方向基本保持不变。对于总磷来说,两对比系统中总磷浓度的沿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示踪实验结果表明曝气能明显增加系统的水力效率,使床体填料的有效体积增加,减少床体中短流和死区范围,使水流在床体中的分布区域均匀,提高湿地床体填料的利用率。  (3)通过对曝气及未曝气人工湿地基质的直接解吸、直接吸附和吸附后再解吸的数据分析对比研究发现,未曝气人工湿地基质解吸量及再吸附能力高于曝气人工湿地,从而证明了曝气能够显著提高床体有效体积,提高水力效率。对人工湿地床的物化性能分析发现,基质间积累的物质主要以无机物为主,有机物主要是不可溶有机物,且堵塞物主要集中在床体底部。对其基质进行电镜扫描和能谱分析发现,曝气系统填料上生物膜量要高于未曝气系统,其主要元素种类也多于未曝气系统,说明曝气通过改善系统溶解氧状态,使系统微生物量增加。
其他文献
21世纪绿色建筑已成为全球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绿色建筑可以解决建筑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资源能耗。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是实
本文研究了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无压浸渗工艺。在成功制备B4C/Al复合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材料学基本测试方法表征其成分、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分析了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成分组织
Watson和Crick两位科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首次提出了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两条核苷酸链通过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鸟嘌呤G与胞嘧啶C之间的特异性识别相互缠绕,依靠碱基的互补配对保持了结构的稳定。科学家们对于碱基互补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和大分子设计上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在众多领域的新探索,含有碱基的新型高分子衍生物在构建超分子结构,基因治疗和模板聚合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可逆加成-断裂链转
学位
为了衡量好氧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应用成本与治理效率,优化该技术应用效果,本文通过对武汉市金口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分析并计算了该技术的治理效果、投资和削减措施,并且针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虽然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受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以及人均耕地面不足等因素影响,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在当前情况下,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单产量)是提高粮食总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耕地地力评价对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改善土壤质量和合理施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可提高单产量。2007年至2010年期间,湖南省土肥站以长沙市长沙县的耕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全县地力调查
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处于由初加工向精加工,由小型加工到大型加工的转型期,但现有的废水处理工艺种类比较多,运行成本高。因此需要通过对现有废水处理工艺进行改进,采用先
凹凸棒石黏土(ATP)是一种天然的一维纳米级链层状粘土,在我国江苏、安徽等省份储量丰富且价格低廉,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复合材料增强体。但是凹凸棒土本身极易团聚、与环氧树脂亲和
By using the waveform data recorded during the site survey of Lanzhou Seismic Array, the author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ignal and noise
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风景区的环境压力与日俱增,无论是水体和大气,还是土壤皆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水体污染最为明显、最为直接。只有解决好风景区的污水治理问
目前,中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公众的生活质量,还因其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导致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使公众的环境权益受损,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公众作为社会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