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我国在非遗的界定和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非遗概念的滥用、开发过度、保护传承不力等方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我们在对非遗的价值进行判定时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估体系,导致不能有效地对非遗进行保护和开发。目前,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而且学者并未在此领域达成共识,这意味着构建合理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是必要的。非遗的脆弱性特点决定了科学评估其价值并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与开发的迫切性。当前人们过分关注非遗的经济价值、只注重对其实体(如建筑物、艺术品等)的保护而忽略各层面价值和内涵的深入挖掘,这是当前开发和管理环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应当得到重视和解决。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界定非遗的范围。采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资本、文化经济学、感知等角度出发,明确非遗的价值构成及特征,根据各种价值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多个方面对非遗的价值进行界定和衡量,构建价值评估体系,运用相关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定量研究,为非遗的价值评估提供理论框架。根据相关理论和研究,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主要表现为非物质性、多元性、依附与综合性、传承性、脆弱性、地域与民族性等。在当代,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被归入“文化空间”一类并列入第一批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非遗的特性为依据,结合文化经济学、文化资本论及相关实证研究,本文设计了评估非遗价值的30个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与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相结合,设计出与之相对应的问题,以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游客和居民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感知并获取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5个因子。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的评估指标的内容及特点,总结出每个因子的特性,将这些因子分别定义为非遗的审美价值、精神与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等5个维度,得出非遗各个因子的表达式和综合评估模型。其中审美价值最具有解释力,随后依次是精神与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研究了感知态度与人们对非遗的价值判断之间的关系,得出人们对非遗的价值判断与他们对实际体验的满意程度、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和再次体验的意向等具有相关关系。在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非遗与文化资本转化模型,阐述了模型的理论依据和运作机制。整个运作过程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的分析为起点,根据遗产的基本特点设计价值评估体系,对非遗的价值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有形表现形式,可以依托科研机构和相关产业,通过深度挖掘其价值、产业化、商品化等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积累和增值,将价值创造的过程逐渐分解,进而形成完整的价值链。经过长期提炼与升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增值功能和开发潜力的文化资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资本又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扩展深化,从而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价值维度,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的。最后,本文就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如商品化、节庆化、项目化、品牌化等各具针对性的市场化开发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