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了解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现状,分析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实用的重症监护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旨在规范专业型研究生临床实践行为,全面提高临床实践质量,为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全国10所护理院校的56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2.在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文献阅读、理论分析、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和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的结果,确定重症监护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各级指标。结果1.46.4%的人对临床实践效果不满意;69.6%的学生认为临床带教方式与本科有差别,但差别不大;82.1%的学生觉得临床带教老师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带教方法不适用(73.2%)、内容缺乏针对性(69.6%)和时间安排不合理(51.8%)是影响临床实践效果的主要原因;55.4%的学生希望成为护理教育者。2.函询10所三级甲等医院及1所护理学院的15名专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4,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57(χ2=402.73,P<0.01),最终构建的重症监护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包括6个一级指标,47个二级指标和112个三级指标。结论1.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不完善,临床实践效果尚未达到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预期目标,实践科室临床带教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学位的能力素质要求认知不到位。在对重症监护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培养时,要注意突出重症监护专科特色,规范并完善临床带教模式,同时加强专业学位的宣传与认知,优化临床护理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2.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了重症监护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包括6个一级指标,47个二级指标和112个三级指标。函询专家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较高,各项指标专家意见较为集中,研究结构科学可靠,可以作为重症监护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