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其世界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因此高校的翻译教学工作必须进行切实的改革才能应对国家和社会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翻译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手段是译文评析或参考译文与原文的对比,这么做固然可以发现语言差异并揭示一些常用的翻译策略,但学生却无法知道这些“终端产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更无法掌握译文在形成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思维方法和策略手段。结果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消耗殆尽,学习成绩自然进步不大。此文中的TPM翻译过程模式是在翻译程序论和翻译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中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法的弊端,通过明示译者在翻译中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对翻译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解决各类翻译任务当中自行理顺思路、归纳出各类翻译策略和技巧的运用方法、夯实教师曾经在课堂上讲过的翻译理论等,真正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为了验证此课题的可行性,笔者从大三学生中随机抽取两个自然班级作为实验对象,他们均来自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按照TPM新式教学法授课的班级定为实验班,按照传统教学法授课的班级定为控制班,授课时间约半个学期,共16周。实验过程中,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有声思维实验、翻译笔试的形式旨在验证以下两个问题:1. TPM新式教学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上翻译课的热情从而使他们爱上翻译这门学科吗?2. TPM新式教学法能让他们做翻译题时变得思路清晰、步骤明确,从而翻译成绩明显提高吗?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班的学生普遍认为:新式教学法让他们对翻译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不少学生立志将来从事翻译这项工作。2.实验班的学生做翻译题时思路清晰、步骤明确、能恰当地运用多种策略方法解决翻译问题,较前测成绩,后测成绩普遍提高了;成绩提高幅度也较之控制班大一些。以上这个研究结果是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或学者能够参与到此项研究中,以便增强其实验结果应用的普及性和广泛性;作为翻译课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更要多花心思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探究他们的思维过程,同时也要以更加开放、宽容的心态进行交流互动。这些笔者在文章最后都有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