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孝通先生通过"差序格局"、"民族走廊格局"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系统阐述了"格局"概念,提供了一种分析民族的多维研究视角。他通过"三个格局"的理论论述,赋予了"格局"概念的时空立体维度,拓展了具有"整体性"特色的民族学研究。本研究沿着"格局"理论的研究范式和脉络,综合运用方法,对多宗教共存的典型区域—洮州地域(甘肃临潭、卓尼地区)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运用了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描述了洮州地域不同的宗教空间分布情况,勾画了洮州地域宗教格局的整体分布面貌;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洮州地域不同宗教信仰格局的历史演化及影响因素;运用了实地研究和个案分析的方法,展示了洮州地域不同宗教的发展现状和不同宗教群体的信仰生活,进一步从日常实践层面区分了不同的宗教信仰系统。通过多元分析方法的运用,笔者全方位的描绘了洮州地区(临潭、卓尼地区)民族、宗教的地域分布与结构关系,发展了民族宗教研究中的"格局"概念,把研究民族、宗教关系从单一的平面视角,拓展到对空间格局、文化关系格局和宗教信仰关系格局的多维分析。完整的展示了洮州地区不同宗教共存"融合"发展的画卷。本文认为,在洮州地域的四种主要宗教信仰系统中,不同宗教信仰长期共存在同一区域,在历史演化和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彼此交融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不仅受区域地理环境导致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影响,也受政权推动、移民、宗教行动者的作用等的多方面因素影响。洮州地域的不同宗教在互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宗教格局",形成了多宗教共存共融的区域边界,这种区域边界有交叉、有融合,也有分隔。历史上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迁中,洮州地域形成了这种多宗教信仰共存糅合的区域发展体系,即以藏传佛寺和神山信仰结合的藏传佛教信仰体系;以龙神信仰为典型的汉族民间信仰体系;以教派和门宦为特征的伊斯兰信仰体系;作为异文化传播并生根发展的基督教信仰体系。在论述框架中,笔者首先梳理了民族学研究中对"格局"的相关研究,总结出了"宗教格局"的分析框架,并以密西根大学宗教研究数据库为中心,讨论了全国范围的宗教空间格局。接下来进一步进入笔者讨论的洮州地区,介绍了洮州地区的地理人口背景后,分章讨论了洮州地区的藏传佛教信仰格局、汉族龙神信仰格局、伊斯兰教信仰格局和基督教信仰格局,最后,笔者归纳总结了洮州地区宗教格局的特点、形成因素,提出了洮州地域宗教格局的"多元"和"共存"的关系特征,以及"小地域的宗教共存格局模式",认为空间作为宗教关系的发生场域,其分布和变迁,体现着宗教关系的空间特征,空间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和方法值得进一步利用。而多种宗教在历史变迁中划定了一定的"领地范围",这种范围既是一种"地理区隔",也是"文化和伦理区隔"。这种交织"区隔"的历史记忆影响到宗教之间的关系与互动,"越界"的行为往往会引发一定的冲突。而杂居"共存"的区域,则不同宗教保持着对该区域管辖权的"各自表述",其中,对于"伦理底线"和"历史记忆"的尊重,将有助于多宗教的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