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开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助于科学评判大学生的身心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635名学生为被试者,采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S)和《河北省大学生幸福感量表》,深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了大学生积极人格、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将主观幸福感研究成果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研究结论包括: 1、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大学生教育提供更加科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2、通过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可以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3、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和积极人格总体呈中等偏上水平,在以下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差异: (1)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高于男生; (2)双亲家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体验、积极人格水平高于单亲家庭大学生; (3)城市和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体验、积极人格水平高于乡镇大学生,二者间差异不显著; (4)大二学生主观幸福感体验低于其它三个年级大学生; (5)本科三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体验、积极人格水平低于本科二批和专科大学生; (6)农科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体验低于其它专业门类大学生。 4、大学生积极人格与对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