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数据足迹”的伦理问题探析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d_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标志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开始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万物皆数”,数据被认为是世界的本源。“数据足迹”在这个时候被提出来非常符合时代背景和时代需求,因为“数据足迹”建构了一个全新的“第四世界”“数据世界”“影子世界”——大数据时代。  本文通过对“数据足迹”概念内涵的研究,给大数据时代“数据足迹”做出了明确定义: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足迹”是对现实世界如实反映的“数据世界”,在“数据世界”里信息开放、共享成为时代主题,隐私不复存在,同时“数据足迹”作为连接现实世界和“数据世界”的桥梁,像一面镜子一样真实的反映现实世界,让人无处遁型——从外在“纯粹”物理足迹到内在精神人格足迹都变成了“数据足迹”。“数据足迹”因为对现实世界过于真实地反映,在“数据世界”中颠覆了人们传统的世界观、伦理观,造成了对传统伦理的冲击和挑战,受到了传统伦理学的拷问。小数据时代,人类对象化世界是通过“‘纯粹’物理足迹”实现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足迹”作为对象化世界的方式成为“数据化”,在对世界数据化的同时改变了原本世界的构建方式,引发了现实世界中的伦理问题——影响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立、完整性。  “数据足迹”作为一种全局的、普遍的技术手段连通现实世界与数据世界。“‘纯粹’物理足迹”是对世界的“符号化”;“数据足迹”是对世界的“数据化”。因此,大数据时代“数据足迹”范畴是世界“总体”,即“样本=总体”。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物理足迹”是对人的外在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符号化”,强调人性善恶;大数据时代“数据足迹”是对世界的“数据化”,涉及人的肉身和生理、自我意识、社会人格三个层面的问题,强调人格三重完整性。“数据足迹”恰恰在大数据时代碰触到了人的最深层底线,引发了三大科技伦理问题:第一,在未来人类还能保证自身的物种完整性吗?第二,未来科技发展,机器能否具有独立“人格”?第三,当科技与人类同时都具有了独立人格的时候世界将是什么样的范式。
其他文献
基于高温风洞实验台,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和机械振动机构对振动平板单孔气膜冷却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吹风比在0.4~1.8范围内,静态以及振动状态下的气膜冷却效果,并分析了
本文对老子和谐思想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文章对老子和谐思想体系进行了比较详实的归纳,结合我国国情,对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现实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归纳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与远距离消纳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地区和国家能源与电力发展的新格局,也被看作未来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基本形式.这种格局对电能的多点并网、
期刊
何心隐,原名梁汝元,号夫山,因避祸改名,是明代仅次于李卓吾的异端思想家。李卓吾作《何心隐传》称其为“圣人”。何心隐在《明儒学案》中被归为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然而,无论
我国古代不自觉的讨论过逻辑问题的人很多,但是能像公孙龙这样形成相对完整的逻辑思想体系,并且能够通过逻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家却少之又少,本文将以公孙龙留下的著作《公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叙述整流机组电流波动失控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了单一线路改善功率因数的方法.
张履祥,明末清初儒学家,浙江桐乡人,世称“杨园先生”,他师承刘宗周,但后人基本认为其学说是程朱一系的延续。 论文以二条线索来展开论述,一则是儒家的本怀,二则是杨园的学术,这二
在许多人的眼里,正义是一个过于空泛的理念,甚至认为正义根本就是空洞无物,毫无意义的术语。因而尽量避免去谈论正义问题,或是用模棱两可的言辞和貌似公允的态度回避这个问题。他
本文乃是跟随海德格尔一起“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的思之聚会,它以《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为核心文本,由此核心文本辐射到海德格尔的其他文本,以跟随海德格尔一起去追思:语言,在此基础